|
考试科目:《刑法学》第1章至第12章(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刑法规定,在( )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制定刑法 B.解释刑法 C.执行刑罚 D.适用刑法 2.我国刑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 )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A.犯罪地 B.外国人的本国 C.外国人的居住地 D.外国人的经常住所 3.在我国刑法的时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旧兼从轻 B.从新兼从重 C.从旧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4.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是( ) A.社会关系 B.犯罪客体 C.危害结果 D.犯罪对象 5.间歇性精神病人在( )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A.发病 B.住院治疗 C.精神正常 D.视具体情节而定 6.醉酒的人犯罪,依我国刑法规定,( )负刑事责任. A.可以 B.应当 C.不一定 D.视具体情节而定 7.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应受刑罚惩罚性 C.社会危害性 D.阶级性 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 A.12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9.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 A.可以从重处罚 B.应当从重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下列可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情形是( ) C.正在盗窃巨额财产 D.正在进行暴力绑架 11.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 A.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B.保护人民 C.预防犯罪 D.惩罚犯罪 1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13.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其解决的途径是( ) A.通过外交途径 B.通过国际法院 C.通过国际条约 D.通过刑事诉讼 14.在犯罪的理论分类中,与法定犯相对应的是( ) A.自然犯 B.行政犯 C.基本犯 D.国事犯 15.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 ) A.犯罪概念 B.犯罪构成 C.犯罪的主观要件 D.犯罪的客观要件 二、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犯罪构成包含的要素为( ) A.犯罪客体 B.犯罪主体 C.犯罪的客观方面 D.犯罪对象 2.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放火、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强奸罪 B.抢劫罪 C.贩卖无忧答案网罪 D.投毒罪 3.正当防卫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此处“正在进行”是( )的行为. A.客观上确实存在 B.并非主观想像或者推测 C.即将来临 D.正在进行的 4.在犯罪中止中,自动放弃的犯罪中止应满足的条件为( ) A.行为人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B.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C.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行为人必须彻底放弃正在进行的犯罪 5.在共同犯罪的形式中,按照各个共同犯罪人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我国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为( ) A.主犯 B.牵连犯 C.从犯 D.教唆犯 三、判断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 ( )1.在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也可能构成犯罪。 ( )2.只要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以后,而没有完成犯罪的,均构成犯罪预备。 ( )3.对又聋又哑的犯罪人,应当给予从轻或减轻从处罚。 ( )4.当保护的利益与牺牲的利益相等时,可以适用紧急避险。 ( )5.从犯是根据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所作的分类。 四、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学理解释 2.犯罪故意 3.刑法的溯及力 4.刑事责任能力 五、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2.什么是主犯?其种类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题(1题,每题10分,共10分) 1、一日,张女士下班回家,骑车路过一偏僻之处。突然从路片串出以男子。只见此人:身高丈二、头戴龙珠帽、身披紫色大红袍,脚蹬青皂靴,手持两杆大银枪。见到张女士后大喝一声:“拿钱来”。张女士不从,该男子摇枪便刺。导致张女士身重八枪,幸亏无碍性命。该男子抢得一千元后,扔枪便从东南方向飞奔而去。 问:该案中,哪些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所要考察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