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1.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 ) (满分:5)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满分:5)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3.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满分:5)
A. 时间持续的长短
B. 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C. 事物变化的方向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4.“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是真理”这是( ) (满分:5)
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真理论
D. 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满分:5)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 (满分:5)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满分:5)
A. 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 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8.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满分:5)
A. 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满分:5)
A.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 宿命论的历史观
C. 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 循环论的历史观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满分:5)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满分:5)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1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满分:5)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满分:5)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14.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满分:5)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5.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 (满分:5)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1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满分:5)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7.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满分:5)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满分:5)
A. 能动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19.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满分:5)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2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满分:5)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满分:5)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满分:5)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 (满分:5)
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4.矛盾的同一性是( ) (满分:5)
A.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
B. 在对事物的判断中思想保持前后一致
C. 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一致性
D. 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趋势
5.社会形态是( ) (满分:5)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满分:5)
A. 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满分:5)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 (满分:5)
A. 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 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 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9.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满分:5)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分配形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0.“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 ) (满分:5)
A. 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 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 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 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 (满分:5)
A. 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 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 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1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满分:5)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满分:5)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4.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满分:5)
A.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 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满分:5)
A. 地理环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 地理环境变化决定社会制度更替
16.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 (满分:5)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二元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满分:5)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 产品分配形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与基本的观点是( ) (满分:5)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19.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 ) (满分:5)
A. 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
B.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20.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满分:5)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