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工15秋《经济学》在线测试2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4分)
1.根据阿罗-德布罗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在()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A. 局部均衡
B. 一般均衡
C. 生产者剩余最大
D. 消费者剩余最大
2.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物品称为()。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公共资源
D. 自然垄断物品
3.由一家企业提供某种产品的成本要低于多家企业提供,这种原因形成的垄断属于()。
A. 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
B. 政府特许经营
C. 对生产某些产品的特殊技术的控制
D. 控制行业标准
4.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减少100万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A. 80万
B. 20万
C. 400万
D. 500万
5.已知C=50+0.75y,i=150,计算均衡的收入为()。
A. 800
B. 650
C. 150
D. 900
6.当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会出现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这也被称为()。
A. 负外部性
B. 正外部性
C. 激励问题
D. 逆向选择
7.总消费曲线斜率小于1表明()。
A.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B.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
C. 与收入正相关
D. 与收入负相关
8.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劳动力要素的价格随经济发展而()。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先下降后上升
9.社会收入为1500亿元,储蓄为500亿元,收入增加为2000亿元,储蓄为800亿元,计算边际消费倾向为()。
A. 0.4
B. 0.6
C. 0.3
D. 0.7
10.消费者剩余是指()。
A.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B.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和
C. 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差
D. 市场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和
二、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
1.下列对宏观调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变量
B.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
C. 政府行政部门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干预也是宏观调控
D. 宏观调控就应该直接对市场主体进行各种限制
E. 宏观调控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变量间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
2.决定总供给的因素包括()。
A. 社会拥有的资源
B. 要素的所有者是否愿意将要素投入经济
C. 一个国家政府支出多少
D. 消费者消费能力
E. 国家出口能力
3.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可以理解为有关()的总和。
A. 经济政策
B. 经济体制
C. 宏观调控
D. 政策安排
E. 分配制度
4.垄断竞争厂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垄断竞争市场上每个企业都是价格制定者
B. 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不具差异
C.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弹性小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D.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可能获得正经济利润也可能获得负经济利润
E. 垄断竞争厂商长期的经济利润为零
5.下列经济周期中属于长周期的是()。
A. 基钦周期
B.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C. 库兹涅茨周期
D. 熊彼特周期
E. 朱格拉周期
6.不完全竞争包括()。
A. 垄断竞争
B. 完全竞争
C. 完全垄断
D. 寡头垄断
E. 上述都不正确
7.下列属于解决外部性的方法的是()。
A. 征税或补贴
B. 确定最优排放与排污权交易
C. 合同解决法
D. 产权界定
E. 政府规制
8.垄断市场的特征主要包括()。
A. 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某商品
B. 垄断企业生产的商品有很多替代品
C. 进入壁垒高
D. 垄断企业拥有完全信息
E. 垄断企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是价格制定者
9.下列属于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的是()。
A. 科斯定理
B. 市场解决法
C. 合同解决法
D. 信誉解决法
E. 判断质量法
10.“科教兴国” 的含义,就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
A. 对外开放
B. 社会制度
C. 资本积累
D. 人力资本投资
E. 技术进步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
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对
B. 错
2.如果某一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其他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甚微,那么要用到一般均衡分析。
A. 对
B. 错
3.寡头垄断企业之间是相互竞争,其联系并不密切。
A. 对
B. 错
4.垄断企业在长期可获得正经济利润。
A. 对
B. 错
5.总供求模型用于解释增长、失业、通货膨胀更合适。
A. 对
B. 错
6.经济增长就是短期的。
A. 对
B. 错
7.在微观领域成立的原理,在宏观领域一定成立。
A. 对
B. 错
8.公共物品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
A. 对
B. 错
9.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包括中间产品。
A. 对
B. 错
10.道德风险的实质就是激励问题。
A. 对
B. 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