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 大工13春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辅导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 0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工13春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辅导资料
主    题: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第1—5节)
学习时间:  2013年4月29日-5月5日
内    容: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学习第五章中的第1—5节,这部分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含义,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和常用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二、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的状况。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情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5.近期计划
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不断修改,因为人员变化、技术变革、组织自身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规划。
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组织
1.领导小组   
2.人员培训   
3.规定进度
   
  第二节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1. 初装(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1)
初装阶段标志着组织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特点:
⑴  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⑵  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2. 蔓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2)
    处于蔓延阶段的组织中,计算机的应用初见成效,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特点:
⑴  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⑵  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⑶   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3. 控制(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3 )
   主要指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
   特点:
⑴  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⑵  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⑶  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4. 集成(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4)
集成阶段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特点:
⑴  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⑵ 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5. 数据管理(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5)
6. 成    熟(诺兰阶段模型的阶段6)
由于80年代时,美国尚处在第四阶段,因此,诺兰没能对该两个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他认为数据管理应该是实现企业全方位的数据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等;成熟应该是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个管理层次提供信息。
诺兰阶段模型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二、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
1.确定规划的性质。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
5.明确战略目标。
6.提出未来的略图。
7.选择开发方案。
8.提出实施进度。
9.通过战略规划。
10.成最终文
    第三节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1.企业系统规划法: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2.BSP法的作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
⑴ 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⑵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3.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4.BSP法的工作步骤  
⑴ 准备工作。
⑵ 调研。
⑶ 定义业务过程(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
⑷ 业务过程重组。
⑸ 定义数据类。
⑹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U/C矩阵)。
⑺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⑻ 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5.U/C矩阵的应用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
1.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2.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3.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⑴ 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⑵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⑶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⑷ 明确个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第四节   企业流程重组
一、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提出
1.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2.企业流程重组的本质
  根据新技术信息处理的特点,以实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与方法
    1.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
 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 分析每一项活动的必要性;
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等,去发现正确的业务流程,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有些活动可以合并,管理层次可以减少,有些审批检查可以取消等。
   2.流程重组的指导性方法
 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 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 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 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 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第五节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1.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因为任何一个MIS的基本功能是数据处理,所以“自下而上”方法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方面的功能。
     一些组织在初装和蔓延阶段,各种条件(设备、资金、人力)尚不完备,常常采用这种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2.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虽然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
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通常不严格地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ology)是目前应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方法。
2.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
 系统分析: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逻辑方案;
 系统设计: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总体设计,配置与安装部分设备,进行试验,最终给出设计方案;
 系统实施:同时进行编程(由程序员执行)和人员培训(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数据准备(由业务人员完成),然后投入试运行。
3.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首尾相连的五个阶段,即一个生命周期(Life Cycle)。
4.优缺点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过程负责繁琐,开发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原型法(Prototyping)
1.基本思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售货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人、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 。
2.优缺点
从原理到流程十分简单,最终总可以获得一个满意的MIS--无高深理论和技术(方法本身);
用户与开发者思想易于沟通;
使用软件工具效率高,摆脱了传统方法;
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
3.应用范围   
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不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大量批处理系统。
(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bject_ Oriented)
1.OO的基本思想  
  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在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一些不可变的(相对固定)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最好的设计)。这些不可变得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
2.特点
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链接性。
3.应用范围    
    在大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若不经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而是一开始就子弟向上地采用OO方法开发系统,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等问题。OO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在系统开发中相互依存、不可替代。
(四)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方法
严格地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它是80年代末从计算机辅助编程工具、第四代语言及绘图工具发展而来的。
目前,CASE仍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各种CASE软件也较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采用CASE工具进行系统开发,必须结合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如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或原型化开发方法等,CASE方法只是为具体的开发方法提供了支持每一过程的专门工具。
1.CASE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 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 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
• 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
• 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
• 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
本周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下: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含义,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和常用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何在?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2、“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MIS的开发策略各有何优缺点?
3、制定MIS战略规划时使用BSP法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
4、试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1. 亚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D)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2. 信息系统发展的(D)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A)成熟      (B)形成      (C)优化    (D)阶段
3. MIS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D)工作的标准。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开发
4. MIS战略规划的组织除了包括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进行人员培训外,还包括(B)。
(A)制定规划      (B)规定进度    (C)研究资料    (D)明确问题
5. 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A)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A)信息系统      (B)数据类      (C)管理功能    (D)系统规划
6. U/C矩阵是用来进行(C)的方法。
(A)系统开发      (B)系统分析    (C)子系统划分   (D)系统规划
7.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D)。
(A)功能组        (B)开发方案    (C)开发顺序     (D)数据类
8.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开发策略上强调(A)。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设计
9. 原型法贯彻的是(B)的开发策略。
(A) 自上而下
(B) 自下而上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