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与实践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与实践探讨

摘    要:
生态城市建设,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 对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也正在以正反馈形式发展。针对广州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从规划的角度, 探讨广州城市城市生态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一些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实践建议, 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
关键词: 生态; 城市; 规划; 实践;

1 大城市所面临的生态形势及生态问题
目前, 我国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迅速加快,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上升。
然而, 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对城镇及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以正反馈形式发展[1]。例如,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就十分突出, 严重威胁群众健康, 影响环境安全。按照2012年2月29日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 全国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 新的污染, 如机动车和重化工业等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等又接踵而至。可以说,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近20年内都集中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表象的后面是国有生态资产的流失、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以及国民生态素质的低下。
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的不适应, 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目标单一的短期行为。
广州作为沿海开放的特大城市, 在经济、环境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正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 广州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 首先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 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 生活健康舒适,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2]。
此外, 与之相关的含有生态概念的其它概念:
花园城市 (也称园林城市) 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理论, 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 突出园林绿化。
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 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 (以城市为代表)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宜居城市是指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是宜人的自然生态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生态城市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 有着本质的不同。生态城市强调社会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经济的高效而不是高速, 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平衡[3,4]。生态城市中的“生态”, 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 而是综合的、整体的概念, 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
(1) 社会生态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 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由于有一个尊重人权、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会环境。
(2) 经济生态化:主要表现为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致力于实现绿色价格体系下的经济运行。
(3) 环境生态化:主要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和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 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 保证人类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可承载能力之内。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征。
3 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与经验借鉴
3.1 国外的情况
德国Erlangen市通过节地、节能、节水, 修复生态系统, 率先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此外, 西班牙马德里、意大利罗马、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华盛顿和加州伯克利、俄罗斯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和堪培拉、巴西桑托斯市和库里蒂巴市、丹麦哥本哈根等城市都进行了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但与生态城市已有的理论相比, 国外已有的生态城市建设并不十分完善,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只是在向生态城市迈进[5,6]。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 非常注重实效。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 提出的目标可行, 非常具体和贴近现实, 主要面向实际问题, 从小处入手, 能够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7]。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 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也便于统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工组织和各自的规划建设, 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称为“国际花园城市”的新加坡, 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称为”国际花园城市”的新加坡, 分段提出发展目标:绿化-美化-多样化-艺术化-生态化。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 大力种植行道树, 建设公园, 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 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 强调特殊空间 (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 的绿化, 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 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 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 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 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 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作业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 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 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 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 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 减少维护费用, 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 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 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 与广大民从达成共识。
不论是欧洲还是美洲,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总是通过具体的项目来实施, 并且有保证这些项目得以实施的政策。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 它的实践就是实施一系列具体的项目, 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
3.2 国内的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不同层次的探索, 在至今近30年的实践历程中, 已有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上百个。1986年以来在生态城、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生态住宅、生态农场、生态小区等不同层次建立了一些很有推广价值的示范点, 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 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 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长沙、上海、大连、株洲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珠海、中山、深圳、佛山、江门等20多座城市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综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看[9], 生态城市建设有以下经验值得广州市借借鉴:
(1) 长期性与阶段性:生态城市是一个值得长期不断追求的城市发展理念, 终极目标具有一定抽象性, 但又必须提出阶段性的可以用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目标, 以指导一定阶段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并保证城市发展进化方向的正确性。
(2) 系统性和综合性: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社会与环境各个方面, 需要由政府进行统筹协调, 综合规划, 全面推进, 同时必须政府、市场和社会紧密协调,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市场发挥基础作用, 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3) 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城市建设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径的, 不同的城市要依据城市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 呈现城市的特色, 不同的城市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
4 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方向与途径
广州市曾经努力建设宜居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文明城市, 不管是哪种形式, 最终是目标就建设一个结构合理, 功能高效, 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应该包括:
———社会生态目标:建设生态文化, 发展生态文明
———经济生态目标:高效利用资源,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脱钩
———自然生态目标:环境质量良好, 自然生态得到良好维护
总目标:到2050年后, 广州市达到世界先进生态城市水平, 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全面高度生态化, 生产力高度发达并与环境高度互利, 生态文明高度发达, 社会高度发展进步,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生态环境高度优美。
生态城市建设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做法, 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在发挥各自功能同时, 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共同支撑着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运行。生态城市不追求某一子系统的单一绩效, 而是注重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的统一, 实现系统的协调运行, 达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自然和谐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必须分阶段实现, 不可能一蹴而就。衡量生态城市的主要标志是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高质量的环境状况, 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 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要实现总的目标, 其方向是分阶段目标分段逐步实现:
(1) 近期目标:到2020年前后, 广州市达到国内先进生态城市水平, 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化程度大幅提高, 初步形成现代化的生态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绝对脱钩, 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类有效模式逐步成型, 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有关环境保护的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指标要求,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效, 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切实保护, 生态景观和生态形象得到显著改善, 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大幅提高, 具有岭南特色和现代气息的生态文化日益彰显, 成为主流文化。
(2) 中期目标:到2030年前后, 广州市达到世界中等先进生态城市水平, 城市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生态化, 现代化的生态产业体系成熟完善, 建立全面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正向耦合, 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自然生态得到全面维护, 生态格局稳定完善, 生态景观优美宜人, 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人居环境质量比较优越, 生态意识和文化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相当发达。
(3) 远期目标:到2050年前后, 广州市达到世界先进生态城市水平, 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全面高度生态化, 生产力高度发达并与环境高度互利, 资源利用极为高效, 建成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高度发达, 生态管理机制健全完善, 社会高度发展进步,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生态环境高度优美, 城市人居环境极为优越, 建成国际先进的花园城市、宜居城市和东方生态明珠。
要实现上述上目标, 必须有具体的建设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等。
5 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任务与特色
5.1 广州生态市的建设战略目标
广州生态市建设主要建设任务有以下六个重点:
(1) 保障坚实的生态支持系统。通过对广州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 以及资源和环境条件、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 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找出城市生态系统的“短板”, 制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规划和生态环境体系规划, 建设广州市坚实的生态支持系统。
(2) 构建安全的生态格局。基于生态学理论, 利用3S技术, 采用数字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数据, 对广州市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异, 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并且构建广州市生态体系, 包括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生态通道、关键节点、区域绿地系统框架等。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 基于生态结构体系的维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的保护, 提出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分为“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集约利用区”, 明确主导功能定位, 提出各区适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向和政策。对城市重点发展地区提出生态指引。
(3) 发展高效的生态经济。遵循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 以资源条件和环境禀赋分析为基础, 通过政府引导、制度支持、科技推动、企业主导, 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开展广州市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旅游业) 的生态化建设,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转变增长方式, 提高资源循环和利用效率, 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4) 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战略和目标,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出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固废等方面的防治规划,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全面推进城市环境基础建设, 全面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能力, 保障城市健康的生态环境。
(5) 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提出人居空间合理布局的建设思路和控制目标, 研究适宜居住的区域, 提出适宜居住的人口规模和密度。
提出人居环境功能提升的思路和控制目标, 通过建设城乡绿地系统, 提高城区的开敞空间, 提高城市水面率, 建设滨水空间, 发展绿色交通, 加强城 (镇)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环境功能。
提出生态社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对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提出建设规划的方式和要求。
(6) 培育的生态文明。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与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和行为规范, 普及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通过立法等多种途径, 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 建设绿色管理和决策机制等。
5.2 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
广州市应该彰显四个特色:
(1) 彰显山、水、城、田、海的岭南生态特色。构建广州市的自然生态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城乡环境保护力度, 展现广州市独具特色的景观与生态特质。
(2) 彰显资源集约、经济生态高效的现代特色。发挥广州市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珠三角区位中心的优势, 引导优势产业的生态转型,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3) 彰显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特色。以珠三角滨水景观为特色, 构建布局合理、空间开敞、交通环保便利、绿树成荫、环境怡人的生态花园城市。
(4) 彰显岭南文化与生态文化交融的文明特色。保护有历史价值和特色的文化资源, 突出岭南城市风貌。倡导生态文明, 培育生态文化, 构建人地和谐的社会。
6 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初步框架建议
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持生态环境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因此, 在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评估生态化程度之后,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6.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1)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保持适量的人口总量增长速度和合理的人口结构,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培养世界性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群体, 实施人才战略, 在引进入才的同时, 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 提高广州市总体人口功能水平, 积累人力资本。
(2) 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做好土地总体利用规划, 对有限土地资源结构配置和合理利用进行科学论证, 增加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及城市内部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加强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 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宝贵生态资源和耕地, 合理布局农业, 保障城乡需求, 增强生态效益, 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区、工业区、花园、度假村用地规模。
(4) 建设绿色广州, 实施全面构建广州绿色生态屏障,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青山绿地工程, 建设城市林带、城市林区、城市园林, 进行采石场整治复绿,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广州保护的基础上已从总体格局上提出构建“三林、三园、三网、三绿”的城市森林生态结构体系:
在山区重点构建“三林”, 即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林、风景游憨林、产业原料林, 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在丘陵平原区重点构建“三园”, 即郊野公园、绿色田园、生态果园, 满足市民观光休闲要求。
在滨海水网区重点构建“三网”, 即河流林网、农田林网、海防林网, 形成生态防护屏障。
在城区重点形成“三绿”, 即公园绿化、社区绿化、路网绿化, 其实改善人居环境。
广州市已经实施了“青山绿地工程”, 围绕广州城区, 在1 350 km2范围内, 北至神山、蚌湖、太和, 东至南岗、新塘, 西至芳村, 南到沙湾水道, 新增绿地面积119 hn2。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四大块:城市林带建设、城市林区建设、城市园林建设、采石场整治复绿。
除外, 城市河流集城市灵秀于一体, 也是各种生态流流动的场所。广州市域内有流溪河流域、增江流域、白妮河流域、珠江等水道, 特别是横贯广州城区东西的珠江广州段, 是广州市最为重要的生境廊道与引种通道, 应大力整治发挥其独一无二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城市河流廊道建设应结合河涌整治工程, 在加固河堤的同时对两岸进行风景林绿化, 两岸林至少需5~10排, 并呈现出一定梯度, 绿地宽度宜在10~20 m之间。
6.2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 对城市性质准确定位, 全面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修订城市总体规划, 制定科学有序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规划好功能用地分区, 合理调配土地资源, 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确定支柱产业。
(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继续转变广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增长方式,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强传统农业, 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第二产业, 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乡镇企业向产业集团化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更有效的防治污染;继续保持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 发展总部经济, 尤其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3) 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采用清洁能源 (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采用LPG或LNG, 燃煤电厂改扩建为燃气电厂) 。
(4) 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 依靠科技进步, 推行清洁生产。
(5) 制定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 加快环境污染治理。
6.3 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
(1) 发展经济,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 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标准。
(2) 加强城市文明建设, 维护社会治安, 降低刑事案件发生率;搞好市容环境卫生, 加大岭南文化遗产的保护。
(3) 增加环保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与教育投入。
(4) 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工程主要包括:
(1) 流溪河生态农业带的建设。对流溪河流域生态农业进行综合开发, 将沿河两岸的农田建设成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体闲观光农华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 将按照“一条走廊、两条纽带、三个农业生态区”的格局, 构筑广州市的“绿色生命线”。 (2) 生态农业区与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建设。广州市将加快发展绿色园艺产业、休闲观光农业, 把花卉、苗木、草坪等绿色产业作为重点, 建设白云区帽峰山生态公益林现代化示范区、芳村区花舟博览园、海珠区万亩果园、天河区绿网工程、黄埔区龙头山绿色公园等一大批基地, 同时把污染大的畜牧场迁移出近郊。发展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规模化的“三高农业”,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4) :4-5.  
[2]周敬宣, 李湘梅, 胡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严耕, 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5]白志刚, 邱莉莉.外国城市环境与保护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6]高德明.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概况[J].红旗文稿, 2009 (18) :26-28.  
[7]肖洪.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J].生态经济, 2004 (7) :29-30.  
[8]鞠美庭, 王勇, 孟伟庆, 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9]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