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品类营销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1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92年,AC尼尔森首先提出对品类的定义:“是指确定什么产品组成小组和类别,是在原有的产品类别中或在它的旁边,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然后命名这个领域,把所开辟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品类来经营,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这个新品类的第一个产品来经营,首先在自己开辟的市场中独占独享。,这是基于市场或者销售管理角度的定义。

2004年,里斯与劳拉·里斯推出了打造品牌的定义之作《品牌之源》,揭示了商业界竞争规律与自然界竞争规律的共通之处。里斯和他的合作伙伴对顾客的心智深入研究中,发现了左右营销胜败的真正核心:心智的力量;并详细阐释了打造品牌的唯一方法:开创品类。这才是营销的终极目的,促进产品销售的核心所在。

2006年,中国著名策划人黄泰元先生完成了《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书中所提出的不与竞争者竞争的观点。在书中,作者以中国市场多年实践的经验,举出24个真实又有趣的中国故事。他所提出的本土化理论与实践模式,为本土企业探索出一条开创新市场的成功之路——品类营销战略。这样的创新思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2007年“中国最佳品牌建设案例”获得者李亮完成《品类战略——中国企业品牌战略新出路》理论专著他通过对营销学大师里斯作品《品牌之源》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中国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品类营销战略是中国企业品牌战略的新出路。

在国内的食品饮料行业中,有一部分企业意识到品类营销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比如白象食品集团;而有部分企业意识中品类营销的概念,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如差异化营销或杂交式营销、市场细分等等方式进行的营销,也取得了好的或坏的结果,以娃哈哈为例,它细分了茶饮料市场,将咖啡和可乐杂交创新成咖啡可乐等等,归根到底它是在实施品类营销;但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在进行着价格战,而品类营销恰恰是中小型企业打造品牌,突出重围的最好途径。

著名的美国营销专家里斯与劳拉·里斯提出品类营销的模型理论,他们把品类营销过程看成是品牌营销的基础,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品牌之前,首先选择的是品类,而品牌仅仅是品类的代表。国内的谢婉欣提出了品类营销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实施的七种模式。这七种模式包括情感模式、节日模式、美化模式、个性模式、环境模式、文化模式及多角化模式,通过这七种实施模式,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艺术和大自然等手段来增大产品内涵,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品类营销最权威的著作莫过于里斯先生的《品牌之源》,此书是结合其60多年的营销实践创作而成的。当前的品类营销主要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企业家认识到品类营销将是21世纪企业竞争取得胜利的新途径,因此对于品类营销的研究必定会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品类营销这个概念算是比较新颖,但其本质和内容确有许多企业都有模糊的印象,因此,如何区分品类营销与市场细分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同时,品类营销与市场细分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少案例既属于品类营销,又是市场细分范围之内,而国内外基于此项内容的研究很少,所以如何区分品类营销与市场细分会遇到一定阻碍,另外,就如何成功开展品类营销战略给出的建议是本课题的另一个难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