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沧浪之水》的当代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7 07: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评《沧浪之水》的当代意义   
目   录
一、池大为形象的意义………………………………………………4
(一)角色定位独特…………………………………………………4
(二)复杂的心路历程………………………………………………6
(三)人物创作的新向度……………………………………………7
二、文本的意义………………………………………………………8
(一)人性的深度……………………………………………………8
(二)哲理的深度……………………………………………………9
(三)审美价值………………………………………………………9
(四)语言特色………………………………………………………10
三、精神悖论的意义…………………………………………………10
四、湖湘人文精神……………………………………………………11





浅评《沧浪之水》的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
一部作品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必有它自身的意义。《沧浪之水》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苦与难并真切地展示了知识分子人生旅程和困扰他们的人生难题,作品有发人之所未发的一面。本文力图从池大为形象的塑造,作品透出的主体精神,文本的创新来具体阐述《沧浪之水》具有的当代意义及能给读者何种教益!
关键词:池大为 精神悖论  湖湘精神  意义  阎真











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说:“《沧浪之水》深刻地写出了权利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败坏,有一种破天机的意味。在它面前,诸多同类题材的小说都会显得轻飘。”(1)这部小说对当今政界和知识界的描写丰富而深刻,我们从多方面对其品味和研读,会发现它不再是纯粹的“官场小说”或“政治小说”,它已突破了这类小说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当下某些官场小说放到《沧浪之水》面前会变得轻飘的原因。小说不仅揭示了官本本位文化的威力、对权利崇拜的危害,而且探讨了知识分子迷失的文化根源。《沧浪之水》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们有必要研究它的当代意义。
一、池大为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是“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2)《沧浪之水》的主人公池大为具有典型形象的鲜明特征,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他不仅可以和刘心武《钟鼓楼》中的詹丽颖、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等相媲美,而且还有他自己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角色定位独特
首先,作家阎真对主人公独特的定位,这是一大创造。小说中池大为没有特例独行,张扬自我的个性,所以不是新新人类;同样他没以安于现状,享受清静的贫民素质,所以也不是市井小民;他更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尽管是硕士出身,有博士的文凭;当然池大为也不是一个彻底的为官者,因为总是在得与失中权衡。作家没有用特定的概念去界定池大为的身份,而是用一个实实在在在的人的行动去演绎他的人生。那么作者给予池大为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他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新型知识分子。说他传统,因为他摆脱不了“读书做官”的政治情结;说他新型,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有着不同以往的新素质。另一方面池大为有着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让他更真实可信,让人更容易理解接受。
(二)复杂的心路历程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关注池大为本身复杂而痛苦的心路历程。他作为小人物自身的历史变迁及心态变化,作家阎真把它写到了极致。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也

(1)雷达:《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封底。
(2)赵炎秋:《文学理论教程》,长沙:岳麓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67页12行。
是池大为形象的特殊意义所在。一部好的作品要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异变和扭曲过程是不容易的。但《沧浪之水》展现了这一点。池大为在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到省卫生厅工作。此时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青年,继承了其父池永昶的品质和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文人的传统精神,秉持着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价值观念,虽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人生态度。他看不惯官场的奴颜媚骨、拍马逢迎,不忍心看老百姓的痛苦,更见不得铺张浪费、奢侈腐败。这时他崇高、超世俗,从内心深处不能容忍社会中的假、丑、恶和那种争名夺利的勾当,对于那些毫无作为而又自命不凡的庸俗作风憎恶之极,更是藐视那些权术重于学术的伪君子。他的清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内心把那些将物质的享受和占有当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人称之为‘猪人’,在精神上与他们划清了明确的界限,并因此感到心灵上的优越”。(3)同时他的清高中叠夹杂一些懦弱、自卑,只能一味的迁就,发发牢骚而又憎恶自己。例如他在与许小曼的恋爱中,开始不敢相信她会爱上自己这样一个穷书生,成为事实后却不愿意接受许小曼所安排的理想生活模式。结交一些有“层次”的朋友,便会觉得格格不入,更无法忍受许小曼那种居高临下的意味。然而正因为他的清高和不善于逢迎巴结,结果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他被调到清水衙门——中医学会;更由于无权无钱,连被他视为“东西”的丁小槐似的人物也可以在他面前随意摆谱,趾高气昂;分房子打低分,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爱人调得近一点却毫无办法;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幼儿园,费尽周折求人才办成……池大为不得不感叹:“我为了自尊和骄傲而不愿顺势而为,可越是想坚守那点自尊就越没有自尊,我被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给套住了。”(4)先前被他形容为像“蛆一般地蠕动”的任志强,看到他可以开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丰厚的寿礼,甚至可以帮自己解决儿子进省幼儿园这件“难于上青天”的事。这些事情的触动使池大为心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说:“对世界我无能为力,我有权利放弃,我只能如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这是我的理由,也是我的解脱,我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那些猪人,还有狗人,其实是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啊。”(5)
池大为心态的变化是必然的。他的精神导师晏之鹤在一生总结说:“我年轻的时候,比你还清高,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白白的给别人做了垫脚石,到头来一钱不值一无所有一败涂地。”(6)正是各种因素的交织逼迫池大为不得不低
(3)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9页11行。
(4)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83页23行。
(5)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263页14行。
(6)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48页4行。
下高傲的头,从放眼世界到关心自己,从理想主义归于现实。于是池大为选择了“杀死过去的自己”“重新做人”,换上一副铁石心肠,关键时刻能够出卖同志和朋友,紧跟主人(马垂章)的同时还要冲锋陷阵,拼命保护主人,一切替主子着想。由“杀身成仁”到“舍命保主”,这样池大为便青云直上,如愿以偿的取马厅长而代之,成为这个圈子的核心。心态的变化,正如他说:“读书人就是需要这么一个舞台,没有舞台,就惶惶不可终日。”(7)“怎样才能跟世界产生真正的联系还是要往那条路上走。说真的要是考科举就好了,大家下场子考那么一考,我也不必去标榜自己有多么清高”。(8)当然,作家对池大为心路历程的描绘不是直线式的,这给我们在人物心理的创作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渐进性、反复性、矛盾性是池大为心路历程的突出特点”。(9)他从抵抗世俗的压力,结果却是挨整受屈;到投降金钱和权利后,结果却是恩惠不断;再到他主动跟随这种变化,达到步步高升。这个过程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从池大为的变化中,可见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心态变化的某些轨迹,这也是文学形象的意义所在。
(三)人物创作的新向度
我们要谈池大为这一形象具有的当代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人物创造的新向度。当今一些小说厌倦理论,排斥理论甚至对于概念、判断和定义也一概不感兴趣,似乎有了这些就会败坏小说的灵性。而池大为的性格内涵中有着深厚的理论作基础。我们从社会内涵上来看,池大为的性格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在新旧价值观中的冲突矛盾。小说中的一位大学教师说:“市场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消解了终极,消解了知识分子。它还是一种人生观,活着你得去挣钱!”(10)正如作者在写作随想中称:“传统的知识分子专注于君子小人之辨,可市场经济只分强者弱者,利润最大化是最高的原则,功利是唯一的标准。在巨大而无孔不入的市场面前,关于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受到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能抗拒的吗?”(11)。而从历史内涵上来看,池大为的性格表现了在中国几千年“官本位”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为官意识。我们注意到小说在表现人物性格的时候,不仅写出了人的性格的表层因素如池大为的优点、缺点等,而且写出了人的各种性格因素在人物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换句话说主人公池大为的进步和堕落受到
(7)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49页15行。
(8)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148页7行。
(9)余三定:《知识分子价值观崩溃的心灵痛史》载《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6期41页9行。
(10)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405页11行。
(11)阎真:《为当代知识分子写心》载《文艺报》2001年12月1日
社会关系和他的心理因素的牵制。他的心理历程我们已经分析,至于社会关系对池大为的影响,作者用艺术之笔将这种社会关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鲜活性、丰富性、多层次性。池大为在卫生厅日日目染官场的腐败作风,与此同时还有家庭、亲戚、同学朋友等组成的生活之网,给他的影响甚大。妻子董柳恋爱和结婚时并没有逼迫池大为,但有儿子之后她却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同学呢?毕业近十年后,大学同学相约到北京聚会,许多同学坐飞机去,只有池大为坐硬座;有的同学捐款达五千多元,只有池大为是由最早的恋爱对象许小曼虚报了800元以照顾面子;至于晏之鹤更是摧跨池大为精神支柱的导火索,池大为在心里说:“晏老师的话给了很大的震动,我好像到这时候才模模糊糊摸到现实人生那粗糙的边缘。毫无诗意,令人沮丧,冷到心底。”(12)可见,池大为形象的塑造,作者注重用环境的变异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推动人物性格的矛盾运动。池大为正是在外界环境与内部心理因素的双重整合中,形成了深邃的性格。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池大为个体所处环境的典型性如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的转换,传统文化被不断重构、分解,人们的心理秩序、道德观念,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灵混乱、动荡等等。那么池大为形象所提供的人物创造的新向度,这种“新”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理论的运用融汇于人物创造的过程中,用动态的手法进行性格探索,包括典型环境、人物心理的探索等。
池大为形象的丰满度和生动性是不言而喻,他是当今现实某种流行思想和起支配作用的精神的代表,他的复杂内涵令人深思。池大为形象的意义是作品具有当代意义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文本的意义
(一)人性的深度
奥鹏作业答案整部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体现的哲理深度,让文本的意义突现了出来。当今一些反腐小说、官场小说以为言辞激昂,情节扣人心弦,形式排山倒海就是好小说;或者将一个有趣的贪官故事,夹杂一些诨笑,以为就是诙谐幽默;或者对腐败现象痛斥一番,来取得宣泄后的快感,以为就是真挚;再者以为涉及的级别越高,贪污的金额越多,就越深刻等等。说到底他们忽视了思想的重要性,而没有思想的作品是缺钙的作品,不会是好作品。但《沧浪之水》与它们相比,有着雄厚的思辩力量并拓展了知识分子题材的思想深度,使文本自身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作品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事物的精髓,并找到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
12)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9页14行。
作品的思想性是通过展现“人性的深度”来传达。那么什么是人性的深度呢?“能写出人性深处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人情’的波澜和两种心理因素”。(13)不管是池大为、还是胡一兵、刘跃进,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人性深层中痛苦与动荡、不安与拼搏并存;他们内心世界中金钱和权利欲望的膨胀和原始道德操守之间的激烈碰撞,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灵魂的深”使我们读作品时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二)哲理的深度
《沧浪之水》的当代意义、文本意义还在于有着哲理深度。小说注重在平常的生活中深挖根源,追问时间、价值、意义等人生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些未必是真知却是独立思考的心得。比如,所谓孔子在知识者心中已经死去;我们遇到了“相对主义”,以及市场没有终极等等。还有一些语言的玄机,情节设置的奥妙——前后两次主人公在父亲墓前的描述是对现实社会两种态度的比较;他在父亲坟前把《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时,一股暖流的涌动象征意义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深感这部作品是一本思想小说、哲理小说。
(三)审美价值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本的意义,是因为小说本身很具有审美价值,是属于“内心世界审美化”(14)的小说。我们在读作品时不能简单地用善、恶、美、丑来区分人物,不能粗线条式的划分文本是悲剧或喜剧,崇高或滑稽。我们知道阿Q是悲剧性格和喜剧性格的组合。因为阿Q不含崇高的因素,也就是不包含着任何超越平常人的精神价值。然而池大为、晏之鹤等人表现出了崇高的性质,那么什么是崇高呢?“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制、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15)他们的内心是高傲的,有着伟大心灵和壮烈行动。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双重结合,使他们这种崇高的理想得以展现。池大为掌权的目的中,希望重建崇高、重建神圣、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同时他们又是滑稽的载体,崇高因素和滑稽因素二重组合让这些人物活了起来,也使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得以体现。同样,《沧浪之水》也包含着中国美学的古老思想,“天人合一”。作者不仅探讨了天人关系,而且把着重点始终放在了人的上面,如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人生态
(13)阎真:《为当代知识分子写心》载《文艺报》2001年12月1日
(14)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一版11-12页
(15)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一版24页7行。
度的把握等。而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或者讲其核心,就是一种审美态度”(16)《沧浪之水》中的生机与活力,灵性与理智等,不仅是它的艺术格调和品位的体现,而且也是美学意义的体现。但作家本身对人生的终级关怀,才是作品价值不斐的真正原因。
(四)语言特色
高尔基称“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直到今天一些官场小说,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惜描写失之张惶,伤于益恶,则感人之力顿微,经不过连篇话柄,仅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己”。它们的语言缺少艺术化、典型化的提炼。而《沧浪之水》用第一人称叙述,池大为即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双重身份的出现大大缩小了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亲切和真实。作品语言还有着很强的哲理性,特别是晏之鹤的简单言语中给我们以启迪和深层次的追问,“人一辈子踏中了一步,满盘皆赢,否则满盘皆输”,(17)“他们才气冲天,不可拘于斗室之内,性情独异,不肯垂首低眉伏小。他们是为社会不容的人,官场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出局。这成就了他们,又祸害了他们,他们的一生无不悲凉凄惨”。(18)全篇语言流畅却又色彩斑澜,浅豁易懂却又深沉厚实。《沧浪之水》的语言特色能够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精神悖论的意义
读《沧浪之水》让我们感受到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无奈。我们对主人公的感情不仅是同情,而且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体味文学艺术之外,更好象是自己经历的抒写。理解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就理解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作品提出了一个富于创意的精神悖论。这是《沧浪之水》高于其他类似题材小说,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作家曾这样说:“我力图写出普通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那种宿命性的同化力量,它以合情合理不动声色的强制性,逼迫每一个人就范,使他们失去身份,变成一个个仅仅活着的个体。”作者的感言中告诉我们的“宿命性的力量”就是精神悖论的作用力。一方面出于知识分子内在的信仰和操守,不愿向世俗投降,要保持一份清高与自尊;另一方面金钱和权利作为世界的主宰,知识分子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它们。《沧浪之水》把这个悖论扩大了,与
(16)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264页23行。
(17)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272页9行。
(18)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一版72页17行。
之相适应的提出了一个重建适应新时代的人文理想的话题。但要在现实中重建人文理想,不解决这个精神悖论是行不通的。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贡献。
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但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依附地位,经济不能独立,甚至生存都很困难,又何谈人格独立呢?“学而优则仕”、“学”是手段,“仕”是目的。不入“仕”即不依附权利,就实现不了“治国平天下”,入“仕“却又很难保持人格的独立。这个悖论让知识分子生存在进退两难的尴尬中,他们想做点什么,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是拒绝那种清高真诚的情调的。没有一种“坏”的素质、权变、迎合、察颜观色,他不可能得到做点好事的机会,得到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作品提出这个精神悖论的意义是要告诉世人,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在以知识换取权利和金钱的过程中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否能保持住知识自身的纯正问题,换个角度来看是民族劣根性的展示。从胡一兵由记者——无冕之王变为商人,刘跃进由思想型学者、大众的精神导师变成以骗钱为目的畅销书的作者,他们纷纷向权利和金钱投降了。作品解开了缠绕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谜团,同时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应该追求更多元的人生价值观,尽管他们知道失去了什么,想得到什么,精神上沉沦了而良知未泯。《沧浪之水》在追问知识分子的出路何在?知识分子该往何方呢?这是作品意义深刻性的体现。
四、湖湘人文精神
从《沧浪之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湖湘人文精神。这是作品当代意义的重要之处。地域文化与小说的紧密融合,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作品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湖湘文化的实质——“将政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字和立身出世的基本原则。”我们透过湖南百年文学的发展历程,湖南作家主体创作心理及其思想倾向、文体特征,呈现出了湖湘色彩并延续至今。从田汉、丁玲、周立波、莫应丰、古华等他们致力于针砭现实“直面政治,经世致用”的文本创造,敢于承担历史使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革命精神和政治情结。至于像沈从文、残雪、韩少功这类被定为“出世”型的作家,同样沾染着浓厚的“入世”色彩,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一种政治倾向,正像田中阳所说:“20世纪的湖南作家没有一个超脱出世”,作家阎真当然也不会例外。他生在湖南,长在湖南,主体“文化之根”是湖湘文化,反映到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湖湘人文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从池大为、马垂章,到丁小槐,甚至晏之鹤、舒少华,哪位又高超出世呢?
池大为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有着入世的热情。不然,他也不会说:“科长处长这些我以前不屑一顾的头衔,现在都有一种神秘的光环,可望而不可及。”晏之鹤尽管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把这种理想转嫁给了池大为,他对池大为说:官场是一种状态,“因为是一种状态,进入的人很少有例外,毕竟圣人百年才得一遇,也因为是一种状态,反抗是没有意义的,你对面不是哪个人。又因为是一种状态,人们也没有必要去抱怨哪个人。”但湖湘文化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一种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自大的病态人格”。马垂章的自我欣赏,一意孤行就足以代表。另一方面急于功利,急于求成,只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把从政视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的途径。中医研究院的前院长、全国有名的骨科专家舒少华联合数十名知识分子给马厅长列了十大罪状,上告省委。虽有争取民主权利的幌子,但深层的原因也是要翻身当权,实现政治理想。就连刚刚走入仕途的小蔡,就已学会了官场逢迎馅媚的功夫。
《沧浪之水》喷薄而出的“经世”气息,显示出与其他区域文化迥异的特征。作家对政治的透彻理解,其创作的动力和目标与实现现实政治理想是相关的。同时作家揭示出了这种群体文化心理机制与湖湘人文精神以儒学为精神特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以及它所具有的地域性人文的特点,是我们不能忽视这部作品当代意义的重要原因,尽管有些不足之处。
《沧浪之水》的当代意义,从池大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透视出的精神价值,文本包含的思想深度、哲理意味、语言特色及审美观念可以看出。作者阎真用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领悟,带着独创性的精神,创造出这样一本难得的好书!
参考文献:
【1】雷达:《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赵炎秋:《文学理论教程》,岳麓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余三定:《知识分子价值观崩溃的心灵痛史》,《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6期。
【4】阎真:《为当代知识分子写心》,《文艺报》2001年12月1日。
【5】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6】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岳麓书社2000年9月第一版。
【7】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8】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9】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二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奥鹏作业答案www.ap5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