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二)》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注:本复习资料为依据本教材编制的课堂教学课件,分别用sp/yp/mp/qp指代宋代文学史、元代文学史、明代文学史和清代文学史。 一、 客观部分: (一) 单项选择 •第一编 宋代文学史 •SP7 第一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文 1.下列诗人不属于宋代白体诗人的是 A. 李昉 B林逋 C. 徐铉 D. 王禹偁 考核知识点: 白体,白体诗人 附5.1.1(考核知识点详解): 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三派的分别,白体因模仿白居易的诗作而得名,包括李昉,徐铉,王禹偁等。 •SP7 第一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文 2. 下列诗人不属于宋代贾姚体诗人的是 A. 林逋 B. 潘阆 C. “九僧” D. 杨亿 考核知识点: 贾姚体,贾姚体诗人 附5.1.2(详见讲稿章节): 贾姚体又名晚唐体,因模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而得名,代表诗人,林逋,潘阆,“九僧”等 •SP7第一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文 3. 下列诗人不属于宋代李商隐体诗人的是 A. 徐铉 B刘筠 C. 钱惟演 D. 杨亿 考核知识点: 李商隐体,李商隐体诗人 附5.1.2(考核知识点详解): 李商隐体又叫西昆体,宋初,杨亿奉命编写《历代君臣事迹》,其编写班子发起唱喝活动,后杨亿把唱和的诗歌进行整理,编成了《西昆酬唱集》,西昆体由此得名,西昆体作诗宗法李商隐,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代表诗人杨亿,钱惟演,刘钧等 •SP7第一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文 4.下面是李商隐体诗人代表作的是 A. 《柳枝辞》 B. 《对雪》 C. 《西昆酬唱集》 D《山园小梅》 考核知识点: 李商隐体诗人的代表作 附5.1.2(考核知识点详解): 李商隐体又叫西昆体,宋初,杨亿奉命编写《历代君臣事迹》,其编写班子发起唱喝活动,后杨亿把唱和的诗歌进行整理,编成了《西昆酬唱集》。《柳枝辞》是白体诗人徐铉的作品,《对雪》是白体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山园小梅》是晚唐体即贾姚体诗人林逋作品。 •SP7第一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文 5.下面不是欧阳修作品的是 A. 《朋党论》 B. 《与高司谏书》 C. 《醉翁亭记》 D. 《六国论》 考核知识点: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有《朋党论》,《也高司谏书》,《醉翁亭记》,《秋声赋》。《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作品。 •SP11-12 第二节:欧阳修与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 6.以下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 苏轼 B. 曾巩 C. 黄庭坚 D. 王安石 考核知识点: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得名于明代茅坤所编的《八大家文抄》,指的是唐宋时期八位在散文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散文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词与诗歌方面。 •SP17第三节: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其他作家 7.下列不属于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是 A. 点铁成金 B. 夺胎换骨 C. 奇字僻典,刻意苦吟 D. 圆活流转 考核知识点: 黄庭坚诗歌理论 附4.1(考核知识点详解) 黄庭坚以为诗做得不好,与作者读书不多和缺乏艺术技巧有关,于是提倡多读书,要以学问为诗。他主张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他力避常规的用滥了的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或取其一端生发开去,或将几个可沾联的典故溶为一炉,营造新的意境。“圆或流转”是江西诗派中后期诗人吕本中的诗歌创作理论。 •SP19第四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8. 不属于“一祖三宗”之说中的诗人是 A. 杜甫 B. 陈师道 C. 陈与义 D. 吕本中 考核知识点: 一祖三宗 附4.2(考核知识点详解) 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他说的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与黄庭坚的“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陈与义虽名列三宗之位,可作诗并不株守江西诗派的成规,他才情颇高,能参透各 家而融会贯通,创造出“简斋体”诗的新风格。 •SP21第四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9. 以下作为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错误的说法是 A. 在体制上以长调为主。 B. 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C. 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D. 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考核知识点: 北宋前期词的特色 附2.1(考核知识点详解) 北宋前中期词承袭五代词风,在体制上仍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的创作,但长调不占主导地位,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语言典雅精巧,清丽流畅,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异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SP24第二章词的起源与北宋前期词 •第一节 词的起源 10. 以下不属于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的是 A. 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B. 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 C. 语言上雅俗结合。 D. 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考核知识点: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附2.3(考核知识点详解)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大量的填写慢词,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体制;由于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中,有人认为他的词是民间的不是士大夫的,虽然未必尽然,但柳词确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所以他词中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柳永词的语言雅俗共赏,他融合了大量的口语,俚语入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是很好的写照,另外柳永还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 •SP31第三节 柳永 11. 下列说法不属于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的是 A. 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 B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 C. 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 D风格强劲,具有力量之美。 考核知识点: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附2.4(考核知识点详解) 秦观是北宋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他的词把传统应歌之词难免的淫靡气息作了一番洗涤和净化,变病态的描写为真情的歌颂。秦词的婉约,多于融合情景处而得之,既不像苏词那样豪纵奔放,一泻千里,又不像柳词那样骫骳从俗,坦陈胸臆,而是讲究含蓄蕴藉,饶有情致,力求维护词体的本色,或者说维护词体的相对独立性,另外秦观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秦词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秦词的风格为婉约而非强劲。 •SP35第四节 北宋后期词人 12. 下列不是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的是 A. 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 B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 C. 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 D句法精于声律,音韵优美。 考核知识点: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 附2.4(考核知识点详解) 周邦彦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收秦词的柔软,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周词善于体物言情,描摹物态,曲尽其妙;周词还具有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的长处,他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周邦彦妙解音律,工于倚声填词,不仅注重制腔造铺,播诸弦管,还讲究文字声律的清浊轻重,以四声入词,求谐于喉舌,用歌词自身的节奏变化体现燕乐乐音运动的旋律,以文字之声律应和乐曲的音调,达到了词与乐的完美结合。 •SP37第四节 北宋后期词人 13. 下列不属于中兴四大诗人的是 A. 范成大 B尤袤 C. 黄庭坚 D. 杨万里 考核知识点: 中兴四大诗人 附7.2(考核知识点详解)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包括陆游,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黄庭坚是北宋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 •SP47第二节南宋中期诗歌 14. 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下列不属于“清空”内涵的是 A. 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艳丽新奇。 B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 C. 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 D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 考核知识点: 姜夔词清空的含义 附8.1(考核知识点详解) 张炎《词源》拈出“清空”,“骚雅”作为白石词的总评,得到了后世多数人的赞同。所谓“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刚的笔法,清虚的情韵等。无论是咏怀,酬应,咏物,还是写恋情,姜夔都选择与“清”的情思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而不著色相,呈现出“以清虚为体”而空灵淡远的风格特征。姜夔以清刚笔调。,写出了高士的寂寞情怀和孤高雅洁,在写法上多用单行散句,并吸收了江西诗法以虚字腾挪的技巧,写景后将情思宕开去,遂创造出一种清劲,拗折,古雅峭拔语境,为前此词中所未有。 •SP68第二节 南宋中后期词 15.下列不是对于吴文英词风描述的是 A. 他的词风以密丽取胜。 B其词在艺术上注意锻炼字面,意旨幽深,结构跳荡。 C. 张炎曾拟之如“七宝楼台”。 D他的词在语言上注意雕琢,故国之感深沉。 考核知识点: 吴文英的词风 附8.2(考核知识点详解) 吴文英词讲究字面漂亮和章法绵密,长于修辞和隶事,以纤丽为工,以奇彩为妙,他喜用一些情绪性,装饰性极强的组词,而且喜用僻典和代字,在叙述方法上,多依赖感情的联系而不是逻辑的连接,时间的跳跃和空间场景的切换较为随意。吴文英的梦窗词能灵活的运用借喻,暗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主语的省略,将现实感觉和心理活动的意象巧妙地重叠在一起,构成一种局部形象鲜明而总体意境朦胧的画面。张炎《词源》认为:“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SP70第二节 南宋中后期词 16. 下列不属于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的是 A. 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 B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C. 意境开阔,气势飞动。 D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 考核知识点: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附6.3(考核知识点详解) 辛弃疾是一位具有英雄豪气的作家,他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引向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辛词多用比兴手法,运动大量的典故来写词,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除以文为词,用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炼警策而雄放雅丽外,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口语化的优点。辛词的情感多表达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愤慨,而非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 •SP75第四节 辛弃疾 17. 下列属于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的是 A. 文士发达,雅文学兴盛。 B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C.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D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考核知识点: 元代社会的特点对于元代文学的影响 附1.1(考核知识点详解) 元代是由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幅员辽阔,但由于其民族政策,汉族文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元代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第二编元代文学史 •YP3-6元代文学绪论 18.属于元杂剧后期作家的是 A. 郑光祖 B. 关汉卿 C. 王实甫 D马致远 考核知识点 元杂剧后期创作作家 附4.1(考核知识点详解) 元统一中国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经济文化中心的难移,自元成宗大德年间开始,元杂剧的创作中心逐渐由北方的大都转移到了南方的古杭,元杂剧的创作也进入到后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是元代前期作家。 •YP7元代文学绪论 19. 属于元诗后期作家的是 A. 杨维桢 B. 刘因 C. 卢挚 D. 赵孟頫 考核知识点: 元诗的分期问题 附6.1(考核知识点详解) 元初诗坛作家较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有耶律楚材,刘因,赵孟頫,卢挚,姚燧等人,元代后期的诗人以萨都剌,杨维桢为代表。 •YP8元代文学绪论 20. 对窦娥的形象分析错误的是 A. 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B是饱经风霜,世故机智的妇女形象。 C. 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D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考核知识点: 窦娥的形象 附3.4(知识点详解) 窦娥是关汉卿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居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她三岁丧母,家中一贫如洗,随功名未遂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到楚州。因父亲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的高利贷无力偿还,她七岁时即被卖到蔡家作了童养媳,到了十七岁时与丈夫完婚,可当年夫君就因病去世,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后又被张驴儿父子陷害,丢了性命,她敢于承担,疾恶如仇,死时发下三个愿望,又可以看出她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形象的精神。 •第一章关汉卿 •第二节悲剧《窦娥冤》 YP13 21.下列不是关汉卿杂剧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是 A. 窦娥 B. 赵盼儿 C. 宋引章 D. 崔莺莺 考核知识点: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附6.3.2.3(核心知识点详解) 窦娥是关汉卿悲剧《窦娥冤》里面的人物,赵盼儿,宋引章是关汉卿爱情风月剧《救风尘》里面的人物。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里面的人物形象。 •YP11第一节生平和创作 22. 下列不属于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的是 A. 华丽修饰的语言特色。 B. 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C. 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D.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考核知识点: 关汉卿的杂剧成就 附6.3.3 关汉卿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善于设置悬念。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对博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融合于作品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关汉卿戏剧语言质朴自然,而非华丽修饰。 YP20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23. 不属于《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的是 A. 《会真记》 B. “东海孝妇”的故事 C. 《蝶恋花鼓子词》 D. 《西厢记诸宫调》 考核知识点: 《西厢记》的故事源流 附6.2.3(考核知识点详解) 《西厢记》的故事源流可以追溯到唐代元稹的《会真记》,辽金时期的《蝶恋花鼓子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东海孝妇”的故事是《窦娥冤》的创作源流。 •YP22第二章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二节《西厢记》的故事创作源流和剧情梗概、脚色扮演
24.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B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C. 语言本色自然,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 D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考核知识点: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附6.2.3(考核知识点详解) 《西厢记》在关目的设置,语言运用的技巧等方面,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作者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合前人的诗词佳句,从而形成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西厢记》的语言以华美清丽为主。 •YP28第四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25. 下列不属于《汉宫秋》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的是 A. 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 B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 C. 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作者对其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D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 考核知识点: 《汉宫秋》的对于历史的新改造 附6.2.2(考核知识点详解)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著名的历史剧,此剧对历史主题作了很大的改造,女主人公昭君为了国家的安定而选择嫁给匈奴,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汉元帝有昏庸软弱,贪淫好色的一面,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的形象。可是出于“君王圣明,臣罪当诛”的传统思维定势,作者在一些具体剧情描写中,把悲剧的根源推到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历史上的画工毛延寿在剧中变成了中大夫,卖国求荣,投降匈奴。 •YP42第三章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白朴与马致远 26.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A. 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B马致远和《潇湘雨》 C. 王实甫和《倩女离魂》 D. 关汉卿和《墙头马上》 考核知识点: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附6.2.4(考核知识点详解) 《潇湘雨》是杨显之的杂剧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作品,《墙头马上》是白仆的作品。 •YP21,34,47,50第四章元代后期剧坛 27.下列南戏体制错误的是 A. 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B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C. 只有生旦角色可演唱。 D脚色有生、旦、净、丑、末、杂。 考核知识点: 南戏的体制 附6.7.3 南戏又称为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它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谁上场就谁唱,脚色有生、旦、净、丑、末、杂。 •YP67第六章宋元南戏 •第一节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28.下列关于《琵琶记》的 艺术特色说法错误的是 A. 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如第二十出“五娘吃糠”、第二十四出“五娘剪发卖发”等。 B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 C. 语言特色:以文采之美为主,兼有质朴自然。 D语言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如赵五娘的曲词多质朴自然,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 考核知识点: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附6.7.4(考核知识点详解) 《琵琶记》是高明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剧作品,它描写了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故事,是一部悲剧作品,剧中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一环套一环,然后再汇到一起,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琵琶记》的曲词也写得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词来。如牛无忧的唱词就写得比较文雅华丽,而赵五娘唱的曲子则是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是牛无忧而非蔡伯喈的曲词多文雅绮丽。 •YP471-72节高明与《琵琶记》 29. 韦皋与韩玉箫是下面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A. 《两世姻缘》 B. 《东堂老》 C. 《倩女离魂》 D. 《西厢记》 考核知识点 《两世姻缘》 附6.4.2(考核知识点详解) 《两世姻缘》是乔吉的代表作,写洛阳名妓与书生韦皋相恋,因鸨母从中作梗,迫使韦皋赴京应举,至使玉萧相思成疾,一病身亡。玉萧临死时嘱其母以自画像往寻韦皋,她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韦皋则中举后镇守边疆十八年,因出征吐蕃有功而班师回朝,途中在张延赏的宴席上与貌似玉萧的张女相见,欲娶为妻,遭张延赏拒绝。后韩母赶至,出示玉萧的自画像,说明张女即玉萧转世,双方消除误会,经皇帝做媒结成姻缘。故此剧名为《玉萧两世姻缘》。 •YP54第四章元代后期剧坛 •第三节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30.下列哪一项不是散曲的来源 A. 宋词 B. 诸宫调 C. 北方民歌 D. 唐诗 考核知识点: 散曲的形成 附6.5.1 散曲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它是在宋词,诸宫调,北方民歌基础上形成的。 •YP59第五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31.下列哪一个不是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A. 多用衬字。 B无入声。 C. 抒情含蓄。 D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考核知识点: 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附6.5.1(考核知识点详解) 在元代散曲一般被称为乐府和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散曲多用衬字,无入声,抒情大胆直露。 •YP60第五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32.下列属于元散曲的豪放派作家的是 A. 张可久 B. 马致远 C. 白朴 D. 乔吉 考核知识点: 元散曲的派别 附6.5.1(考核知识点详解) 乔吉和张可久的作品以清丽见长,无论写叹世和归隐,还是写山水景物和怀古,均能做到律精词丽,对仗工巧,艺术上刻意求工,有诗词化的倾向,乔吉的散曲写得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的大家,其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擅长于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马致远属于豪放派。 •YP60第五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33. 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的作家是 A. 张可久 B. 王和卿 C. 白朴 D. 马致远 考核知识点 马致远的散曲创作 附6.2.2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YP62第二节元代前期散曲 34. 下列哪项不是南戏现存的作品 A.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B元末明初四大传奇 C. 《西厢记》 D. 《琵琶记》 考核知识点 南戏的作品 附6.7.1 《西厢记》是著名的杂剧作品。 YP66第六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35.明前期诗文,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风行的是 A. “三杨”。 B茶陵派。 C. 前七子。 D唐宋派。 ★考核知识点: 明代诗歌 附3.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明前期诗文,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风行的是“三杨”台阁体。 第三编:明代文学史 •MP10第一章明代诗文 36.以下对于明代章回小说形式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全书的开场和收尾时,往往以一首诗或一首词作起或作结。 B每一回的开场,大都没有诗或词,但每一回的结尾,必定有诗。 C. 在正文中,受变文、鼓子词、话本的影响,也适当插入诗词。 D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章回小说的形式特征。 附3.3.1(考核知识点解释):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征:章回体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装饰。韵文的安排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全书的开场和收尾时,往往以一首诗或一首词作起或作结。其次,每一回的开场,大都没有诗或词,个别如《西游记》有几回是由一首诗或一首词引起。但每一回的结尾,大多有诗,通常是两句七言诗。第三,在正文中,受变文、鼓子词、话本的影响,也插入或多或少的诗词。 •MP15第二章三国演义 37. 下列不属于罗贯中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的技法是 A. 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B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C. 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D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考核知识点:罗贯中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 附3.3.4(考核知识点解释): 罗贯中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第一,细心穿插、巧于构思;第二,于史无征、采用传说;第三,本末倒置、改变史实;第四,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第五,妙笔生花、善于铺垫。 •MP22第二章三国演义 •第四节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38. 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的是 A“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 B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C. “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 D“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考核知识点:《水浒传》的思想文化内容。 附3.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水浒传》中表现的绿林文化政治特征:第一,“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第二,“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第三,“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梁山好汉的组织原则;第四,“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局。 •MP30 39.下列不属于《西游记》的艺术精神的是 A. 在语言风格方面,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 B. 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C. 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D. 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考核知识点:《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风貌。 附3.5.3(考核知识点解释): 《西游记》的艺术特点:首先,它以绮丽的幻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其次,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性,精魅亦通世故”。第三,“寓庄于谐”的手法淋漓尽致。第四,采用单线发展的线性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第五,语言方面大量使用谐词戏语,轻松活泼、明快洗练、乐观幽默、富有趣味。特别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直接性,力求把人物的音容笑貌、交战的场面气氛、山河的奇形异态,都压进作品之中。语言散韵相间,同时还吸收了方言口语中生动传神的词语,显得活泼清新。 •MP44 40.下列属于清初入仕诗人的是 A. 施闰章 B顾炎武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考核知识点:清初入仕诗人。 附4.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初入仕诗人主要有钱谦益、吴伟业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 •QP8第二节清初入仕诗人 41.关于性灵诗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强调“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和统驭。 B. 真正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 C. 对“道统”文学观发起进攻。 D. 能够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 ★考核知识点:性灵诗派的文学主张。 附4.1.5(考核知识点解释): 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真正与宗唐、宗宋诗派相对,能够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对“道统”文学观发起进攻。 •QP12第五节袁枚与性灵诗派 42.下列不属于性灵诗派的代表诗人的是 A. 郑燮 B. 钱谦益 C. 袁枚 D. 黄景仁 ★考核知识点:性灵诗派。 附4.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性灵诗派的代表诗人是袁枚。 •QP13第五节袁枚与性灵诗派 43.下列哪一项不是从清代开始词坛出现全面中兴的局面的表现 A. 词的创作数量超过宋元明三代。 B. 词学理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C. 对“道统”文学观发起进攻。 D. 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考核知识点:清代词坛全面中兴的表现。 附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词坛全面中兴的具体表现:首先,创作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了宋代。其次,词学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第三,清代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QP15第二章清代词 44.下列是阳羡派代表人物的是 A. 郑燮 B. 陈维崧 C. 袁枚 D. 黄景仁 ★考核知识点:阳羡派。 附4.2.1(考核知识点解释): 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派的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陈崿等。 •QP15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45.下列是浙西派代表人物的是 A. 纳兰性德 B. 陈维崧 C. 朱彝尊 D. 黄景仁 ★考核知识点:浙西派。 附4.2.1(考核知识点解释): 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QP16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46.下列是常州词派代表人物的是 A. 纳兰性德 B. 陈维崧 C. 朱彝尊 D. 张惠言 ★考核知识点:常州词派。 附4.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张惠言、张琦、周济等人。 •QP17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 47.下列对于常州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常州词派的作家有张琦、董士锡、周之琦、周济等人。 B. 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 C. 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D. 能够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 ★考核知识点:常州词派。 附4.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常州词派的作家有张惠言、张琦、董士锡、周之琦、周济等人。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讲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之后的周济不仅强调词的社会功能,而且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QP18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 48.下列对于阳羡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阳羡派的作家有张琦、董士锡、周之琦、周济等人。 B. 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 C. 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D. 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 ★考核知识点:阳羡词派。 附4.2.1(考核知识点解释): 阳羡派的人物有陈维崧、曹贞吉、蒋士铨、沈雄、陈崿等。其中代表人物陈维崧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写豪放词长短并用,即使是极短的小令,也能挥洒自如,豪情奔放。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 •QP16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49.下列对于浙西词派说法错误的是 A. 浙西词派的以朱彝尊为代表人物。 B. 虽然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 C. 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D. 浙西派起到了廓清遗习,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浙西词派。 附4.2.1(考核知识点解释): 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真正廓清遗习,开创了清代词坛风气。浙西词派朱彝尊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标举的“清空”境界为词的最高标准。实际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QP15第一节: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50.对于周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词论强调词的社会功能。 B. 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C. 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D.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词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的超然一面。 ★考核知识点:常州词派。 附4.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周济不仅强调词的社会功能,而且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词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的超然一面。 •QP19第二节: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 51.关于清代散文与骈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清代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 B. 制约二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内在杠杆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和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 C. 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 D. 清代散文从质量上看明显已经超过了唐宋散文的水平。 ★考核知识点:清代散文与骈文。 附4.3(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散文的突出特点:第一,散文与骈文的争奇斗艳。第二,制约二者之间消长变化的内在杠杆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和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和抒情功能的进步文学观念之间的交锋和对峙。第三,从时间上看,清初散文的走向主要是正统文学观念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扭转晚明的鲜活文风,同时骈文则在酝酿中兴。第四,清代中期则是作为正统文学代表的桐城派崛起并统治文坛,同时骈文也出现中兴,并呈现出与桐城派散文分庭抗礼的局面。 •QP20第三章清代散文与骈文 52. 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的清初散文作家不包括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黄景仁 ★考核知识点:清初散文 附4.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被称为“学人之文”。 •QP21第一节:清初散文 53.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的清初散文作家包括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侯方域 ★考核知识点:清初散文 附4.3.1(考核知识点解释):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 •QP21第一节:清初散文 54.对于清初散文“学人之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文。 B. 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C. 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 D. 主张散文应该“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 ★考核知识点:清初散文 附4.3.1(考核知识点解释): “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文,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主张文章应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而内容“空无一物”的文章。 •QP21第一节:清初散文 55. 对于清初散文“文人之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文。 B.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 C. 主张文章应当言之有物。 D. 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考核知识点:清初散文 附4.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更注重自身的文学渊源,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QP21第一节:清初散文 56.下列对于“清初三大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虽然不乏汉族文人起码的民族意识,但行为上却比较温和。 B.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 C. 他们对散文的认识不像黄宗羲等人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意其自身的文学渊源。 D. 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 ★考核知识点:清初散文 附4.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虽然不乏汉族文人起码的民族意识,但行为上却比较温和,更注重自身的文学渊源,散文比较注意从文风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QP22第一节:清初散文 57.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A. 方苞 B刘大櫆 C. 姚鼐 D侯方域 ★考核知识点: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桐城派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 •QP23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58.关于桐城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桐城派散文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 B. 桐城派散文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 C. 他们对散文的认识不像黄宗羲等人那样强调社会意义,而是更注意其自身的文学渊源。 D. 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 ★考核知识点: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QP24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59. 关于方苞的“义法”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 B.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C. 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D. 方苞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 ★考核知识点: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并具体解释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其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姚鼐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QP25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60.对于姚鼐对古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据功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B. 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C. 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D. 姚鼐的散文大多为崇经明道之作,以及墓志碑传之类的应用文。 ★考核知识点: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 姚鼐的古文理论:第一,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次,为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还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第三,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艺术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QP26第二节: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61.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观点的作家是 A. 汤显祖 B. 袁宏道 C. 徐渭 D. 李贽 ★考核知识点: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附4.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观点的作家是公安派的袁宏道。 QP13 62.下列哪项是清代骈文的代表作家 A. 方苞 B. 汪中 C. 姚鼐 D. 侯方域 ★考核知识点:清代骈文 附4.3.3(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骈文的代表作家为汪中。 •QP27第三节: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63.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是 A. 小说 B. 诗歌 C. 词 D. 戏曲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1(考核知识点解释): 小说是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 •QP28第四章清代小说 64.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表现不包括 A. 小说观念不断更新 B. 小说题材类型的不断扩大 C. 小说字数不断增加 D. 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1(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包括:小说观念不断更新,相当多的作品由重个人情欲转向重社会家庭;题材类型不断扩大,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等;编创方式不断成熟,大多是文人独创作品。 •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QP28-31 65.清代小说观念不断更新的表现不包括 A. 清代小说则由重社会、重道统转向重个人 B. 人们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C. 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 D. 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清代人从理论到小说创作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1(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小说观念不断更新的表现:第一,相当多的作品由重个人情欲转向重社会家庭。第二,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第三,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清代人从理论到小说创作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QP28-29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66.下列哪项属于白话小说在清代演变出的新品种 A. 历史演义 B. 才子佳人小说 C. 英雄传奇 D. 世情小说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1(考核知识点解释): 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大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的品种。 •QP30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67.开启了清代文人独创小说的风气的是 A. 历史演义 B. 才子佳人小说 C. 英雄传奇 D. 世情小说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1(考核知识点解释):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尽管艺术上不尽成熟,有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但开启了清代文人独创小说的风气。 •QP28第一节: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68.《水浒》续书三种不包括 A. 《续水浒传》 B. 《水浒后传》 C. 《后水浒传》 D. 《结水浒传》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水浒》续书三种有《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QP32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69.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的《水浒》续书是 A. 《续水浒传》 B. 《水浒后传》 C. 《后水浒传》 D. 《结水浒传》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2(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水浒传》的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 •QP33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70.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的洞庭起义的《水浒》续书是 A. 《续水浒传》 B. 《水浒后传》 C. 《后水浒传》 D. 《结水浒传》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2(考核知识点解释): 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的洞庭起义的《水浒》续书是《后水浒传》。 •QP32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71.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影响较大的不包括 A. 《说岳全传》 B. 《水浒后传》 C. 《隋唐演义》 D. 《说唐全传》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影响较大的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 •QP33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72.下列对于清代公案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清代公案小说沿袭明代传统 B. 反映民间冤苦和政治腐败 C. .宣扬封建道德的主题却得到加强 D. 《施公案》是其代表作品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公案小说沿袭明代传统,没有反映民间冤苦和政治腐败,相反宣传封建道德的主题却得到加强,《施公案》是其代表作品。 •QP34第二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73.清代的讽刺小说主题不包括 A. 借神魔题材讽刺现实,如刘璋的《斩鬼传》和张南庄的《何典》 B. 直接以写实态度讽刺现实,反思传统文化,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C. 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面貌,寄托人生理想,以《红楼梦》为代表 D. 以喜剧笔调和幻化题材相融汇,以才学见长,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和喜剧精神,如《镜花缘》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4(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讽刺小说的主题:借神魔题材讽刺现实,如刘璋的《斩鬼传》和张南庄的《何典》;直接以写实态度讽刺现实,反思传统文化,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喜剧笔调和幻化题材相融汇,以才学见长,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和喜剧精神,如《镜花缘》。 •QP36第四节:讽刺小说与才学小说 74.清代才学小说影响较大的不包括 A. 《镜花缘》 B. 《燕山外史》 C. 《野叟曝言》 D. 《说唐全传》 ★考核知识点:清代小说 附4.4.4(考核知识点解释): 清代才学小说影响较大的包括:《镜花缘》《蟫史》《野叟曝言》《燕山外史》等。 •QP37第四节:讽刺小说与才学小说 75.下列对于《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 B. 蒲松龄没有处理好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之间的矛盾对立 C. 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 D. 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思潮的交融与并举 ★考核知识点:《聊斋志异》 附4.5.2(考核知识点解释): 《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晚明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理解和运用;将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二者的真谛交融并汇后达到了对二者的超越,进入了魏晋文人倡导的“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逍遥状态;全书总体风格和氛围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中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QP44-45第五章聊斋志异 •第二节:《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76.下列对于《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才使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B. 《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C. 《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D. 其主要缺陷施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所以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否定 ★考核知识点:《儒林外史》 附4.6.3(考核知识点解释): 《儒林外史》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出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才使得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第二,《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第三,《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表面来看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实际上并非“有枝无干”,而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 •QP53-55第六章儒林外史 77.《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包括 A. 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B. 道德文化悲剧,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C. 《红楼梦》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D. 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认为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是不存在的。 ★考核知识点:《红楼梦》 附4.7.2(考核知识点解释):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第一,从小说的题材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第二,道德文化悲剧,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第三,《红楼梦》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是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另外,曹雪芹不仅昭示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而且还以贾宝玉出家的方式提出了解决人生悲剧的方法。 •QP58-62第七章红楼梦 • 第二节:《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78.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指的是 A.《红楼梦》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西游记》 ★考核知识点:《红楼梦》 附4.7.3(考核知识点解释): 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之作指的是《红楼梦》。 •QP62第三节: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 79.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 A. 李玉 B. 吴伟业 C. 李渔 D. 孔尚任 ★考核知识点:清代戏剧 附4.8.2(考核知识点解释): 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佐朝、毕魏、叶时章、陈二白、丘园、张大复等。 •QP68第八章清代戏剧 •第一节:清代戏剧概述 80.下列对于《长生殿》的思想蕴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作品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这两个方面是紧密关联,相反而相成的 B. 作者充分看到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角色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并以此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才使他对社会和人生彻底失望,从而最终得出“情缘总归虚幻”的结论 C. 作者对李杨的情缘充满了不满和抨击的态度,否定人间真挚的爱情 D. 《长生殿》主张对双重主题的矛盾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考核知识点:《长生殿》 附4.9.2(考核知识点解释): 《长生殿》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反相成的,正是因为作者充分看到人的情感生活与社会角色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并以此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才使他对社会和人生彻底失望,从而最终得出“情缘总归虚幻”的结论。另外《长生殿》主张对双重主题的矛盾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