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专科语文入学测试机考模拟题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9 1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609专科起点本科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基础知识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  B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曾巩
2.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A  
 A.马致远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朴
3.“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C  
 A.战国时代
 B.秦代
 C.汉代
 D.三国时代
4.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D 
 A.论点、论据、结论
 B.引论、论据、结论
 C.立论、驳论、正论
 D.论点、论据、论证
5.《风波》、《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C 
 A.鲁迅、契诃夫、老舍
 B.契诃夫、鲁迅、老舍
 C.鲁迅、老舍、契诃夫
 D.契诃夫、老舍、鲁迅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A 
 A.不忍登高临远
 B.叹年来踪迹
 C.渐霜风凄紧
 D.是处红衰翠减
7.《红楼梦》中,在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前来探望。请根据人物性格,判断下列哪句是薛宝钗的问候 C 
A.“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B.“你可都改了罢!”
 C.“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D.“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
8.《诗经》中的《氓》属于 D 
 A.颂
 B.大雅
 C.小雅
 D.风
9.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B 
 A.七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排律
 D.七言绝句
10.下列作品中,属于叙事诗的是 A 
 A.自居易《杜陵叟》
 B.屈原《国殇》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陶渊明《饮酒》(其五)
11.下列人物形象出自同一篇作品的是 D 
 A.沙子龙、赵七爷
 B.王三胜、七斤
 C.姚纳、德拉
 D.黄省三、李石清
12.“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鲶”三个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依次是 B 
A.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13.“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C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14.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国别搭配正确的是 A 
 A.《论学问》——培根——英国
 B.《麦琪的礼物》——欧·享利——德国
 C.《米龙老爹》——屠格涅夫——俄国
 D.《门槛》——莫泊桑——法国
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C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
 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羡”、“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
16.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D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A.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B.排比、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比拟、比喻、夸张
 D.对偶、比喻、排比、夸张
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B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8.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可以亡身:贪图安逸享乐只能使自身灭亡。
 B.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皆感激为云泣下:都感激南霁云而掉下眼泪。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千金,重币也:千金是很多钱。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没有理由见面。
19.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D 
 A.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菜汤。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照顾。
 C.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应当。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担任。
20.下列句子中,“乃”字可译为“才”的是 B 
 A.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B.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D.(马伶)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
二、文言文阅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1.下列诗句中,运用反比的是   D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2.下列诗句中引发议论的是  B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3.下列诗句运用“赋”法的是  A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4.从表现方法上说,《氓》是一首  B   
A、抒情诗                       B、叙事诗      
C、哲理诗                       D、寓言诗
三、现代文阅读
病毒脱离了生物体,就不能显示出新陈代谢的特征。病毒折中有生命的蛋白质微粒,它和最简单的细胞不同,是没有和外界环境隔离的半渗透性的表膜。另外,病毒身体里的水分很少,而各种生物细胞,所含有的水分往往达到80%~90%。并且是细胞内的寄生者,它居住在细胞里面,细胞便是它的家。一旦离开了细胞便不能生活,迟早要遭到灭亡的命运,至多不过数小时。
病毒的第一种交通工具是昆虫。例如黄热病和乙型脑炎的病毒平时寄生在蚊子的体内,等到蚊子咬人的时候,就从蚊子的嘴里跑到人体血液里去,结果人就得病了。病毒的另一种交通工具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常常和流行性感冒杆菌混在一起被发现。
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预防病毒的进攻呢?微生物学家深入研究了病毒的本质和变异问题,他们证明了病毒也和细菌以及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如果培养他们的条件有了变化,他们的本性也会随着改变。把致病的病毒注射到对于它没有感受性的动物体内,病毒并不会死掉,而是继续繁殖着,不过不会致病。如果使病毒在没有感受性的动物体内连续地通过几次,就可以改变它的遗传性,使它失掉致病的能力,它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活疫苗。活疫苗是人类和微生物斗争的最新、最有效的武器。
25.下面对病毒是有生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因为病毒是一种特殊化学物质,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B、因为病毒存在于活的细胞里面,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C、因为病毒能够繁殖和新陈代谢,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D、因为病毒能够从生物体中分离,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26.下面关于病毒和生物细胞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病毒没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多
B、病毒具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少
C、病毒没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少
D、病毒具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多
27.下面关于"活疫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活疫苗"是改变了遗传性的病毒
B、"活疫苗"是没有致病能力的病毒
C、"活疫苗"可以通过培养手段获得
D、"活疫苗"可以治疗病毒性的疾病
28.对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家"比喻细胞为病毒提供的寄居生存场所
B、 "交通工具"比喻昆虫成为病毒的发源地
C、 "朋友"比喻改变了本性的病毒不再是人类的敌人
D、 "武器"比喻"活疫苗"是预防病毒的有力工具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309专科起点本科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    基础知识
1.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 B 
A.《寡人之于国也》
B.《郑伯克段于鄢》
C.《季氏将伐颛臾》
D.《秋水》
2.《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属于作者重点记述的战役是 C 
A.上郡遭遇战
B.雁门出击战
C.萧关之战
D.右北平以四千对四万敌之战
3.《张中丞传后叙》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 B 
A.汴州
B.睢阳
C.洛阳
D.长安
4.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 
A.陶渊明
B.王维
C.孟浩然
D.谢灵运
5.《山居秋暝》是一首 C 
A.边塞诗
B.爱情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6.我国诗歌史上被誉为“诗史”的是__________的诗歌?  D 
A.李白
B.屈原
C.白居易
D.杜甫
7.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A  
A.边塞诗
B.爱情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8.下列哪位作家的诗歌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  C 
A.苏轼
B.柳永
C.辛弃疾
D.曹操
9.《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B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
10.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    C  
A.宝玉与戏剧演员琪官交往
B.金钏被逼跳井自杀
C.宝玉对封建“仕途经济”生活道路的鄙视和叛逆
D.薛蟠在贾政前的挑唆
11.《礼记》是一部 D 
A.法家著作
B.道家著作
C.墨家著作
D.儒家著作
12.《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语言特点是 A 
A.柔中寓刚
B.刚劲有力
C.层层设喻
D.细腻感人
13.《冯谖客孟尝君》中最能表现冯谖的政治才能的情节是 C   
A.弹铗而歌
B.焚券市义
C.营造三窟
D.乘车过友
14.《楚辞·九歌·国殇》的语言特点是 B 
A.语言整齐,节奏舒缓
B.语言整齐,节奏短促
C.语言短促,节奏整齐
D.语言舒缓,节奏短促
15.下列括号中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A.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B.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恐怕失掉他。
C.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莫非曾经做过令人仇恨的事吗?
D.至于长者(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怀抱才能无法施展而处于困境。
16.《门槛》一文是 B 
A.抒情诗
B.散文诗
C.寓言诗
D.哲理诗
17.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被誉为 A 
A.冰心体
B.新文艺腔
C.白话文西化
D.工艺美文
18.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 B 
A.比喻借代
B.拟人 比喻
C.设问拟人
D.借代设问
19.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B 
A.以此诟远。诟:肮脏
B.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仅:近
C.然尚恨有阙者。阙:宫殿
D.其讲之精矣。讲:讲话
20.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B 
A.巴金
B.老舍
C.茅盾
D.曹禺
二、文言文阅读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②。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惠时,为淮阳守。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宴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①材官:英勇善战的士卒。蹶(jué)张:以脚踏弩,使之张开,此处指能拉开强弓的大力士。  ②队率:队长。率,通“帅”。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故欲相之                 相:辅助
C.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   跣:光着脚
D.使使者持节召通           节:符节,古代使者持之以作为凭证的信物
22.下列各组句子中,相同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D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皆以美于徐公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丞相奏事毕,因言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gif    君勿言,吾私之
   臣请人,与之同命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不来,且斩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申屠嘉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A
①门不受私谒
②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③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④不来,且斩通
⑤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
⑥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申屠嘉,是梁地人士,他以一个能张强弩的武卒跟随汉高祖去攻打项籍,因为建有功劳,就提升做小小的队长,后来随从高祖攻打黥布的叛军,再改任都尉。
B.孝文帝原想起用既有贤才又有品德的窦广国担任丞相职务,但因窦广国是皇后的弟弟,怕引起天下人的误解,最后任申屠嘉为丞相。
C.孝文帝对宠臣邓通宠爱无度,虽然知道邓通为非作歹,但仍多方袒护他。
D.邓通在朝廷内怠慢无礼,申屠嘉狠狠地教训了他,让他吃尽了苦头而狼狈不堪。
三、现代文阅读
赣南客家土围屋
当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将镜头对准了江西赣南客家人世居的古堡——龙南县杨村镇乌石围,瞬间,沉睡的赣南山区的370多座充满客家风情的围屋始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惊叹!
展示社会生活原生态的赣南围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合称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古建筑。古老的赣南客家围屋又与闽西的土楼、圆寨、方寨,粤东的围拢屋、四点全同系列,合成一脉举世罕见的古围建筑群。千百年来,被称为汉代“坞堡”化石的赣南围屋,隐身在赣粤边陲的深山里,鲜为人知。客家围屋大多坐北向南,视野开阔,靠山临水。客家人认为这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它的构建无不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水渠则有情”等古老说法。
赣南的大部分围屋,如龙南扬村的乌石围、燕翼围、关西围、东生围等等,其建筑形式源于商秦,围的布局结构可分为外围和内围。外围大多呈方形,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外墙多是用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成坚实的封闭体,厚达两米多,墙上分布有一排排枪口炮眼,森严雄伟。外围楼廊环通为二至四层,第一层做厨房和养牲畜,第二层居住和堆放储藏物品,第三层居住,第四层空闲,为对付外来进攻时作通道用。内围则根据外围的规模大小,建成一至三层。但无论大小,在围内的中轴线上,都必定要建一栋(间)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或厅堂。围内还掘有暗井、水井、排污道、粮仓等。内围有的墙壁还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平时封闭,战时自救。关闭围门,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号称江西最大的大余左拔氏土围,仅围内就有40个院落,其中5个独立大院住房达500余间。围内巷道纵横,主次分明,排列有序。而全国最小的安远孔田米生围仅长15.6米,宽12.4米,占地210.54平一方米,结构复杂精巧,堪称围屋之“秀”。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还是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
古老的客家围屋,是客家族群的先辈们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生存环境里进行的独特创造。这是生命的选择,是客家人精神之所在。今天,客家人走出围屋,开创的是一片新的天地。
25.对“赣南客家土围屋”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性的坚固民居建筑。
B.是隐身在赣粤边陲深山里的由外围与内围构成的呈方形的建筑。
C.是起源于商秦时期的以防卫外来进攻为主要功能的民居建筑。
D.是坐北朝南,靠山临水的汉代的“坞堡”的化石。
26.下列不属于赣南客家围屋具有防御功能的依据的一项是   A
A.客家围屋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B.外围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
C.围内掘有暗井、水井、排污道、粮仓等。
D.外墙筑成坚实的封闭体,厚达两米多。
2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赣南客家围屋是由闽西的土楼、圆寨、方寨,粤东的围拢屋、四点金发展而来,一脉相承。
B.赣南客家围屋平时是封闭的,战时则可以隐身其中自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
C.小的围屋一边只有三开间;大的围屋则有500多间房屋,结构十分复杂。
D.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古建筑都展示了社会生活原生态,构成了民居人文景观。
2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赣南客家围屋是21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才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惊叹的。
B.有的墙壁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在久困缺粮时,可剥下这些涂料充饥。
C.客家族群的先辈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说明赣南客家人的先辈最早来自中原地区。   
D.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与汉代的“坞堡”十分酷似,都源于商秦。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609专科起点本科语文模拟试卷(三)
一、基础知识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B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老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 B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C 
A.比喻
B.层递
C.对偶
D.对比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A 
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满招损,谦得益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    D  
A.演绎、对比
B.归纳、对比
C.类比、归纳
D.对比、比喻
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A 
A.中国文明的实质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态
D.中国历史的可怕
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 D 
A.参加国之一
B.三个国家中的一个
C.三个国都中的一个
D.国都的三分之一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 B 
A.《史记》
B.《论语》
C.《左传》
D.《资治通鉴》
9.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 A 
A.博闻强记
B.拔刀断指
C.义不忍食
D.射塔明志
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C 
A.白居易
B.刘禹锡
C.柳宗元
D.李白
11.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 A 
A.《幻灭》
B.《子夜》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虹》
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 C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1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1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C 
A.崇奉国粹
B.热心复古
C.创造第三样时代
D.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1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C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渐:浸湿。
B.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
C.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释放。
D.中石没镞。镞:箭头。
16.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A  
A.中秋词
B.端午词
C.重阳词
D.清明词
1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A 
A.小令
B.大令
C.慢词
D.杂剧
18.《选择与安排》中,作者以“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为喻来说A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19.《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散文集 C 
A.《雅舍谈吃》
B.《槐园梦忆》
C.《雅舍小品》
D.《实秋杂文》
2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C 
A.茅盾
B.巴金
C.鲁迅
D.曹禺
二、文言文阅读
秋水(节选)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席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汪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到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笑。吾常见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21.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B
A.无限的
B.有限的
C.巨大的
D.重要的
22.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C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若
23.《秋水》中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中“美”的意思是指  B
A.风景优美
B.大
C.小
D.明大理的人
24.《秋水》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 A
A.反对
B.赞成
C.无所谓
D.顺其自然
三、现代文阅读
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长”为“代表”的意思)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椎结左衽”为少数民族的发型服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了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5.下列不属于蜀地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原因的一项是 B
A.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B.古蜀国对内对外交通的艰险,“不与秦塞通人烟”。
C.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
D.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
26.下列关于三星堆文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A.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都应源自中原及周邻地区文化。
B.三星堆文物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交流的见证。
C.三星堆文物证明了一种文化总会受到另一种文化影响,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三星堆文物除极个别外,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
2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B.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文中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话提出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古蜀国文化是否是独立发展的。
D.古蜀国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最后经秦汉覆灭的。
2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可以推断,蜀地早期文明很早就和中原文化相互流动而为中原所了解。
B.蜀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与外地联系,说明它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C.“祭祀坑”中出土青铜尊罍,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这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陶器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因此可以说,蜀地与中原很早就有很频繁的商贾往来。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309专科起点本科语文模拟试卷(四)
一、    基础知识
1.“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C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D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3.《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B
A.契诃夫 B.莫泊桑 C.欧·亨利 D.托尔斯泰
4.《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 A
A
.欧阳修 B.宋祁C.司马光 D.王安石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A
.初唐 B.晚唐C.中唐 D.盛唐
6.“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C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7.“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B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8.《行路难》的作者是 C
A
.白居易 B.杜甫C.李白 D.李商隐
9.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A
.山水诗 B.乐府诗C.田园诗 D.边塞诗
11.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2.《北方》一诗选自艾青诗集 C
A.《大堰河》 B.《火把》 C.《北方》 D.《向太阳》
13.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C
A
.小说 B.散文C.散文诗 D.政论
14.柳永《八声甘州》的线索是 A
A.登高临远 B.睹物思人 C.雨洒江天 D.佳人颙望
15.《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D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 D
A.《季氏将伐颛臾》    B.《秋水》
C.《陈情表》          D.《五代史伶官传序》
17.鲁迅《灯下漫笔》发表在 B
A.《语丝》 B.《莽原》周刊 C.《小说月报》 D.《创造》周刊
18.《选择与安排》选自 C
A
.《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谈文学》 D.《文艺心理学》
19.钱钟书的《论快乐》是 D
A.叙事散文 B.回忆录 C.抒情散文 D.随笔
20.培根是 C
A.德国哲学家            B.法国史学家
C.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D.美国小说家
21.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 C
A.《萧萧》 B.《湘西》 C.《边城》 D.《长河》
22.下列作品中,哪个不是傅雷的译作D
A.《约翰·克利斯朵夫》    B.《贝多芬传》
C.《高老头》              D.《匹克威克外传》

二、文言文阅读
燕昭王收[从齐国手中收回]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酬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是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某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这,唯独  、即墨。
23.“所求者生马,安是死马?而捐五百金!”的意思是 D
A.所需求的是活马,怎么买来死马?却花了五百金!
B.所寻找的是活马,怎么买来死马?并且花了五百金!
C.所需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处?并且花了五百金!
D.所寻找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处?却花了五百金!
24.对“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几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国之君与贤者相处的态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B.一国之君的人格气度不同,决定了他的前途和命运
C.一国之君和哪一类人相处,反映了他人格层次的不同
D.一国之君的人格气度不同,与贤者相处的态度也就不同
25.下列句子都表现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一组是:C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2)往见郭隗先生
(3)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
(4)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5)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6)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A.(1)(3)(6)
B.(2)(4)(6)
C.(1)(2)(5)
D.(3)(4)(5)
26.文中郭隗所讲“求马”的故事,其主要意图是:D
A.说明要不惜重金招致贤才
B.告诉燕昭王骏马难得,要高价买马
C.告诉燕昭王人才可贵,不要错过招贤的机会
D.说明怎么样才能把天下的贤才招来
三、现代文阅读
                 生物入侵:人类社会的另一巨大威胁
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种物种称为本地种。外来种或称非本地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但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当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维持,但有少数物种到新生境后不仅可以自然生存,而且快速生长繁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成了入侵种。入侵种有别于普通外来种的最大特征是它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入侵”后果。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外来入侵物种在原产地没有对当地原有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在多种控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当地原有生物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但当它们来到新生境后,犹如脱缰之马,摆脱了原来的束缚,尽可能利用新生境资源,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构成危害。
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许多外来物种适宜生存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的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入侵种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较短,甚至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也是它们的一大法宝,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进入新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是多渠道、层层攻入的,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如果不注意生态效益,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许多外来物种常常搭乘人类的“顺风车”,作为“偷渡者”进入新环境。此外,外来入侵生物可以通过风力、水流,以及鸟类等动物的传播自然传入。需要说明的是,外来有害生物也许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由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由此可见,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定居和扩散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种的引进曾推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并造福人类社会。餐桌上美味可口的“洋庄稼”,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林林总总的外来生物,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外来物种却是一把“双刃刀”,也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27.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D
A.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引入。
B.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引入。
C.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中可以自然生存并且生长繁衍。
D.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8.选出属于入侵种共同特点的一项 C
A.繁殖世代较短。
B.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
C.传播能力强。
D.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29.下列对“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存在。
B.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C.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
D.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生长。
3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外来物种没有了原产地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反客为主,形成对新生境产生很大危害的入侵种。
B.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可能是生物入侵。
C.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
D.从外来入侵种的原产地把抑制它的天敌引进来,就有可能消除生物入侵的危害。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