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开16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满分:1)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满分:1)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3.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满分:1)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4.人脑是( ) (满分:1)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5.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满分:1)
A. 世界的统一性
B. 世界的运动变化
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6.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满分:1)
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事物的质是指( ) (满分:1)
A. 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满分:1)
A. 学习书本知识
B. 进行社会调查
C. 参加社会实践
D. 研究实际情况
9.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满分:1)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10.“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 ) (满分:1)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1.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满分:1)
A. 间接经验
B. 社会实践
C. 人的意识
D. 客观事物
12.“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一种( ) (满分:1)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物辩证法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观点
13.认识的本质是( ) (满分:1)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1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满分:1)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1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满分:1)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唯一动力
D. 最终动力
16.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 (满分:1)
A. 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和表现
B.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 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D. 维护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表现
17.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满分:1)
A. 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农民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所有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18.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 (满分:1)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19.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属于( ) (满分:1)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满分:1)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满分:1)
A. 劳动对象系统
B. 信息传递系统
C. 生产工具系统
D. 能源动力系统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满分:1)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 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3.所谓实践,指的是( ) (满分:1)
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
24.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 (满分:1)
A. 不可改变的
B. 可以改变的
C. 可以任人创造的
D. 完全与人无关的
25.矛盾是反映( ) (满分:1)
A. 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 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2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满分:1)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7.概念、判断、推理是( ) (满分:1)
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8.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它是( ) (满分:1)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满分:1)
A. 人和世界的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30.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满分:1)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3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前提是( ) (满分:1)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C.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32.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是( ) (满分:1)
A.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C.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 政权机构和军队警察
3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满分:1)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4.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满分:1)
A. 自然科学
B. 哲学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艺术
35.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满分:1)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3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满分:1)
A. 思想
B. 物质
C. 意识
D. 实践
37.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满分:1)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3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满分:1)
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
39.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满分:1)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40.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满分:1)
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41.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 ) (满分:1)
A. 生产劳动发展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国家政权更迭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4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满分:1)
A.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 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 (满分:1)
A.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统一
C. 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统一
D.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统一
44.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满分:1)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远大前途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4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满分:1)
A.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 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4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 (满分:1)
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4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满分:1)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4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满分:1)
A. 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是精神的
C. 世界是统一的
D. 世界是发展的
49.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 (满分:1)
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
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
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50.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满分:1)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二、多选题:
1.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满分:1)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2.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 (满分:1)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长堤潰蚁穴,君子慎其微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满分:1)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满分:1)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
C.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基本思想的有( ) (满分:1)
A.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独立的本原
B. 世界具有统一性
C. 世界统一于物质
D.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 ) (满分:1)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7.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国家的显著特征有( ) (满分:1)
A. 按地域划分居民
B.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 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 维护社会秩序
8.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 (满分:1)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的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 ) (满分:1)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10.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 ) (满分:1)
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
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满分:1)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 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
D. 产品的分配方式
1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满分:1)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 (满分:1)
A.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B.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4.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满分:1)
A. 感觉
B. 概念
C. 判断
D. 推理
1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满分:1)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 (满分:1)
A. 文学艺术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1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满分:1)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8.一切哲学都是( ) (满分:1)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满分:1)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满分:1)
A.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观点
C.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满分:1)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2.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满分:1)
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 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23.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 (满分:1)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24.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 ) (满分:1)
A.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2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满分:1)
A.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有事不确定的
B.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
D. 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2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满分:1)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生产方式
2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满分:1)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8.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满分:1)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物是感觉的集合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
2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满分:1)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0.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满分:1)
A.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活得发展
B.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D. 矛盾双方完全同一,没有对立也没有差别
31.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满分:1)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2.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的有( ) (满分:1)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3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满分:1)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满分:1)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5.交往的社会作用包括( ) (满分:1)
A. 交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满分:1)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7.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 ) (满分:1)
A. 渔猎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农业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满分:1)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39.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满分:1)
A.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 交往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 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4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满分:1)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三、判断题: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发展观。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3.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5.矛盾就是事物的斗争,因此不存在同一性。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7.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不是社会的产物。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8.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不具有重复性。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9.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10.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满分:1)
A. 错误
B. 正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