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网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管)单元自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3 1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测试时间:60分钟

单选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本质在于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2.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_______。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______。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哲学包含所有具体科学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衡量具体科学正确与否的尺度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4.
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表现是能够______。


A、  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B、  通过指导实践自觉地改选客观世界
C、  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D、  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5.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


A、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B、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值
C、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  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6.
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是_______。


A、  世界的运动与发展问题
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  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7.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为制造的”的观点,实际上是______。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8.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是_____。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9.
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是_______。


A、  唯物论
B、  唯理论
C、  诡辩论
D、  经验论

10.
哲学是_____。


A、  关于如何使人变得聪明的学问
B、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C、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运动与物质关系的是______。

A、  物质是运动的原因
B、  物质是运动的本质
C、  运动是物质的内在根据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
哲学是_____。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C、  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D、  玄而又玄的学问

13.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D、  坚持世界的统一性

14. 在唯物主义看来,人们对鬼神的观念是______。

A、  人脑主观自生的
B、  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C、  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  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1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_____。


A、  客观实在性,因为它是事物共同具有的特性
B、  规律性,因为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可知性,因为它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D、  运动,因为它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

16.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_______。

A、  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
B、  社会意识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17.
时间和空间是______。


A、  物质的唯一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人们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先天认识形式
D、  是人们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8.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


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  前者坚持反映论,后者主张先验论
C、  前者是直接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D、  前者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坚持认识来源于书本

1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_______。


A、  前者与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  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C、  前者与后者并行不悖
D、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20.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状况

21.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是______。

A、  宿命论的观点
B、  机械论的观点
C、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

2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

24.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因为______。

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诸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25.
“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_____。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