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6春福师《古代汉语》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20道,总分:40分】
1.中古( )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两类。 (满分:2)
A. 平声字
B. 上声字
C. 去声字
D. 入声字
2.《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满分:2)
A. 孟子
B. 赵岐
C. 王逸
D. 高诱
3.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满分:2)
A. 表音
B. 表意
C. 表音兼表意
D. 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4.《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 (满分:2)
A. 屈原
B. 赵岐
C. 王逸
D. 高诱
5.以下属于音义类注释书的是( )。 (满分:2)
A. 《说文解字》
B. 《经典释义》
C. 《孟子集注》
D. 《楚辞章句》
6.根据许慎的“六书”,“武”、“信”属于( )。 (满分:2)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7.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 (满分:2)
A.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D.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8.《说文解字》首创部首编字法,按所收字的字形,分为( )部。 (满分:2)
A. 540
B. 500
C. 240
D. 340
9.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有两组唇音声母:“幫滂並明”和“非敷奉微”,而隋唐时期以前只有“幫滂並明”一组,这种现象清代学者归纳其为( )。 (满分:2)
A. 古无舌上音
B. 古无轻唇音
C. 照二归精
D. 娘日归泥
10.“大夫不得造车马。”采用了( )表达方式。 (满分:2)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省文
11.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 (满分:2)
A. 刃日除鱼
B. 象朱牧闻
C. 集日信暴
D. 山河旦车
12.许慎的“六书”解释中“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是对( )所作的解说。 (满分:2)
A. 象形
B. 指事
C. 形声
D. 转注
13.“娘日归泥”是指( )。 (满分:2)
A. 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节。
B. 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C. 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
D. 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
1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采用了( )表达方式。 (满分:2)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曲指
15.下列训诂术语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是( )。 (满分:2)
A. 读为
B. 当为
C. 读如
D. 谓之
16.(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语义分类词典。 (满分:2)
A. 《说文解字》
B. 《尔雅》
C. 《切韵》
D. 《广韵》
17.《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 (满分:2)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18.许慎的“六书”解释中“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对( )所作的解说。 (满分:2)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1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采用了( )表达方式。 (满分:2)
A. 互文
B. 连文
C. 变文
D. 省文
20.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 (满分:2)
A. 由小篆变为隶书
B. 由隶书变为楷书
C. 由金文变为小篆
D. 由楷书变为草书
二、判断题:【20道,总分:40分】
1.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3.古无舌上,指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这个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4.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5.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6.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7.唐代陆德明的《五经正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8.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音文字系统。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9.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0.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或连绵字,一般认为它已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非意义的组合。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九千多个汉字的表意符号归纳为540部。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2.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3.古无轻唇,指两汉以前没有唇齿擦音。这个论断是章炳麟提出来的。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4.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5.声纽又称“纽”、“字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声母”,它是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音素。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6.在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唇牙舌齿喉五类,称“五音”。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7.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包括了汉代毛亨作的《传》,郑玄作的笺,唐孔颖达作的《疏》。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8.楷书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19.连文是指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20.“烟笼寒水月笼沙”,从修辞角度来看,“烟”与“月”为互文见义。 (满分:2)
A. 错误
B. 正确
三、多选题:【10道,总分:20分】
1.造成汉字形体讹变的原因有( )。 (满分:2)
A. 因形体相近而致误。
B. 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
C. 因增加装饰性的笔画而致误。
D. 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
2.以下属于纂集类专书的是( )。 (满分:2)
A. 《说文解字》
B. 《经传释词》
C. 《尔雅》
D. 《广韵》
3.以下属于连绵词的是( )。 (满分:2)
A. 参差
B. 囹圄
C. 犹豫
D. 逍遥
4.下列各句中,“日”充当状语的句子是( )。 (满分:2)
A.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 燕日败亡。
C. 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D.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5.下列各句中,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是( )。 (满分:2)
A. 秦师遂东。
B. 骋而左右,何也?
C.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D. 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
6.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 (满分:2)
A. 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
B.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C. 形声字大量增加。
D. 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7.下列各句中,数词用作动词的是( )。 (满分:2)
A. 六王毕,四海一。
B.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体。
C.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
D. 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
8.下列各句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的是( )。 (满分:2)
A.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C. 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
D. 是谁之过与?
9.古书的注释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 )。 (满分:2)
A. 章句
B. 义疏
C. 集解
D. 音义
10.下列各句中,有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 (满分:2)
A.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B.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若程不识。
C.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D.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践金玉。
|
|